面对全世界人民“疫情大考”的严峻考验,我们从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创立的《百丈清规》的意义来看,正好从另一方面,映衬的说明了“没有自觉的自由”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以民为本的制度,是真正为民的。
禅宗丛林制度,以人心为本,以道德为回归的“丛林精神”远较西方所谓的“丛林法则”,更为文明化、人性化。禅宗丛林制度,以德为先,以德服人,正如荀子“以德兼人者王”。禅宗丛林制度,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要有管理、有生产治事出坡、要创造经济财富维持大众的修持及衣食住行;要有精神的引领、心法的实证来助力大众回归智慧。整个是自食其力、自利利他的精神,其实质是以智慧为依归的背后有一套精密的、生态的、人文的经济发展体系(这是它足以影响儒道释及国外、足以影响后世千百年的秘密所在),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贯彻。禅宗丛林的事业是“举而措之天下之民”的经世济民的事业。
《百丈清规》的创立,影响了中国禅宗、禅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社会发展一千多年。它是中国文化一脉延续发展下来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精品、奇葩,是中国禅文化的精品、奇葩。可是多少年来我们把禅宗丛林制度给限定在一个宗教的范畴里,他的精华之处却被埋没,世人少有知晓。岂不知,一个制度的创立,需要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化精蕴的支撑,是经过多少年代、多少先圣大德呕心沥血所建立完成的。
恰好,我们从《百丈清规》及相应地一系列治理措施来看,它是融合了中国文化儒道释的精华而成,其成为中国文化治世体系与禅文化修证法要完美结合的奇葩。百丈怀海禅师是彻底的“共产主义”实践者,没有一分私产,全部归公,寺院财产公开透明;带领大众创造福利,组织严谨,分工精细、配合密切、默默奉献;发展寺院的同时,力行慈善,收养鳏寡孤独者,使幼有所养,老有所归;上下平等,人人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注重德行与智慧的提升,进德修业,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服务。从另一方面说,也就是唯有真正悟道之人,才是一颗澄澈透明之心,才可能真正的全心为民。
中国禅宗丛林制度的特点
中国禅宗丛林,一千多年的历史,经久不衰,靠的是一种内蕴、一种承当、一种智慧的传承。且皆以修身为本,以明心见性为要。
在修为上,以禅之思维修的方法,日日精进,谨守戒规。
在境界上,通过修行,达至无我、利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在管理上,奉行自觉、自律、自治、自我管理、自肯承当为圭臬。
在事务上,心平气和、恪尽职守,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分内事情。
在传承上,方丈的境界、修为、管理及培养接班人等等一脉相承。
影响千年之久的理由
当禅变成文化,变成一种禅文化体系,影响了儒家、影响了道家、也影响了佛教,它不只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修行方式,它更是一套完善的治理体系——心的管理,是一种文化与经济平衡、和谐发展的整体系统。也就是包括了文化、经济、物流、生产、消费、金融、人才培养等等一切手段的组合,然后,用之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造福于人民大众,这叫做经世济民。
中国禅宗丛林制度打造了一批精英之士。从唐朝培养的经世济民的人才,唐代的文官制度(西方受到影响)、宋代的五山文化,都是受到禅宗丛林制度的影响;大约明朝时期日本人受到宋代五山文化的影响,仿照建立日本五山文学(“五山文学”,从镰仓时代初期到江户时代前期,以活跃在五山、十刹、诸山的临济宗禅僧创作的汉诗文为中心形成的中世禅林汉文学)。这一切,统统受到中国禅宗丛林制度的影响。
直到我们今天的南泥湾精神,都体现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精神。
我们缅怀先师大德,追思两三千年留传至今的圣迹,我们当与时俱进,弘扬并践行禅宗丛林制度的优秀精神,以新的面貌姿态、以智慧的呈现、展现并传递智慧的法要,重新焕发其耀古照今的“禅宗丛林”风彩——这是中国禅文化贡献于世界的“心”的管理智慧,利益于当代世界,利益于当代人民——为现代人的生活、工作、事业增添一份内在的动力与内心的充实之美,让“心”的管理智慧,助力我们人生、事业、社会的全赢。
(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