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愿清单:永远不会太迟
重看经典老片《遗愿清单》,再多次也不厌倦。喜欢那云淡风轻的格调,把凝重的生死话题镶嵌于风趣洒脱的桥段中,以极其微弱的力度轻轻叩击观者的心房,由不得你不敞开那扇门。
影片讲述一位汽车修理工的黑人老头卡特,有缘结识了亿万富翁爱德华,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人,有着一个共同点:都身患绝症,仅余半年的生存期,多至一年。于是,他俩决定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私人飞机,专业助理,一掷千金的及时行乐,豪华酒店,周游世界,非洲大草原看犀牛迁徙,埃及金字塔上看夕阳,印度泰姬陵里讨论烧与埋,中国长城作赛道飙摩托。故事很平庸,也很扯,在现实中几乎找不到如此狗血的情节。
可《遗愿清单》的编导就有这本事,平滑顺畅地将你的思路纳入他预设的轨道,一点抗拒力都没有。即使看过多遍,我还是每次泪洒衣襟。无论欢笑、还是悲伤,与剧中人物一起同频呼吸,笑中带泪。醍醐灌顶般望见了生死边缘,轻盈神游中冲破地球引力。
遗愿清单,是指为家庭子孙操劳了四十五年的卡特,自知时日无多之刻,重写了临终愿望,如: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笑到流眼泪;开一次真正方程赛车。富翁爱德华又帮添了多条,高空跳伞、臂上刺青、猎一头非洲狮,等等。最后成了需要两个人共同完成的遗愿清单。
正如卡特说的,当年大一哲学教授布置这项作业时,自己写下的都是赚钱百万、当个黑人总统之类,年少轻狂,不知愁滋味。等到生命真正走到终点时,才猛然发觉原来看重的名利物质轻如鸿毛,只有某些本来唾手可得的东西才不忍割舍。
人类对于死亡的理解,东西方文明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悲切、哀怨是常态,但思索的维度各有千秋。印度《巴哈旺大饭店》里的恒河边等待召唤是一种,静若处子的安详辽远,值得敬佩;而《遗愿清单》里以主动的方式迎击死神到来,动如脱兔,乐观而豁达,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姿态。
据说有人做过调查,世界上96%的人都不想知道自己的死亡确切日期,而爱德华和卡特属于是余下4%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别的选择。面对死亡有五个阶段:拒绝、愤怒、妥协、沮丧、接受,两人艰难地度过了第一阶段。
《遗愿清单》中,最具表演功力的是开头部分。分别获知病情之后,爱德华与卡特的微表情,体现两个人性情迥异、背景不同的极大差异,加上与周边人物的互动,富翁助理的前恭后倨,护士妻子的不理解,都是人之常情。只有此时的杂乱纠结,才能先抑后扬,托起后面剧情发展所需要的情感基础。
人物关系转变循序渐进的过程,被杰克·尼克尔森和摩根·弗里曼这两个老戏骨演绎得细致入微,从开头的互不对付,到中间的同病相怜,最后惺惺相惜。其他电影中很少有这样两位同样气度非凡的老男人,气场强大到无以复加,碰撞在一起产生的火花,既不凶残暴烈,也非基情四射,仅凭真挚的友谊,就征服一切质疑,收割崇敬视线。除此两位是年刚过70岁、同年生人的影帝,今生未见。
摩根·弗里曼对于剧中正派睿智的卡特的角色可以说驾轻就熟,他曾在影史评分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赎》中出演老黑囚瑞德,那种清醒冷静、气定神闲的气质,如同脸上累累雀斑一样是天生的印记,而在本片中他在刚毅决然的背后,又添加了博学调皮甚至犹疑怯懦的成分,让人物更加立体感。
相对循规蹈矩的卡特,我更喜欢爱德华混不吝的性格。看似傲慢粗俗、尖刻固执,但是敏捷直率、戏谑诙谐,句句讥讽自嘲之中也是口吐莲花,轻易戳破了真相,许多经典台词都出自爱德华之口。比如,在极力劝说同伴一同冒险时说:永远不会太迟!是的,有太多值得尝试的事情,永远不会太迟,人的一生总该有一刻为自己而活。
片尾,最大的人物弧光也就来自爱德华这个最不可能转变的人,亲吻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收获了纯纯的幸福。
影片的结尾呼应开篇。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上,两盒“天堂出品的咖啡”——易拉罐装的骨灰被埋在某个山巅,两个老男人实现了清单上的最后一项心愿:见证一项神迹,守候最美的风景,不留一丝遗憾。
两个老顽童的生命之旅,如此多彩,如此圆满,在合上双眼离世的时候却敞开了心灵,让人
好生艳羡。
你若问我的清单,这也许早了点吧。除了用时光积攒更多的洞察力和幽默感,再出版几本书,百年之后仍有人读的好书,其他只能暂时空白,但我会开始认真思考的。
影片信息
片名:遗愿清单 The Bucket List(2007)
导演:罗伯·莱纳
编剧:Justin Zackham
主演:杰克·尼科尔森/摩根·弗里曼/西恩·海耶斯/贝弗利·陶德/罗伯·莫洛
类型:剧情/喜剧/冒险
制片国家: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