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淡淡微光隐约在窗帘缝隙,随着微光渐渐明亮,我起身掀开了窗帘。然后,依靠梳着妆台,望向窗外。
淡蓝色天幕下依然一片灰暗,中国尊背影纤瘦,在明暗交界处的橙白光亮里,太阳马上就要升起来了。
今天,星期一,又是新一周的开始。
我未起床的时候,脑海中便在思索,把杂乱的思绪整理一遍后,我迅速用笔记本记下。
此时此刻,周遭一切都还很安静。巷子偶尔有几个人走过,没有汽笛声,没有狗叫,没有邻里孩子的哭声,猫咪和女友都还在睡觉,树梢上的鸟儿也已经飞走了,飞机划过天空留下几行白色直线,阳光已经从玻璃镜面反射到我的眼睛。
安静中,我每输入一个字,都有感觉,每想一句话都恰当,观察四周都是风景。
我眼前的屏幕上,台灯弯着,右边是一束水竹插在花瓶中,这个花瓶是我从外面捡来的,因为它看起来像一个葫芦,面上有一副中国工笔画,描绘的是一条龙在云雾中飞转。当时,捡瓶子的时候是在巷子里的一堆乱石砖头中,我在等待煮饭的间隙时间里,在巷子中溜达一下,看见了它。我被瓶子的美感吸引,捡了起来,于是到厨房用清水清洗瓶上沾染的灰尘,焕然一新后,我发现这是一个酒瓶。我把酒瓶摆放在书桌上,看了片刻,有点单调,于是,把一根水竹插在瓶中,一个景物应运而生,这不就是就像是格物吗?
很多东方美学中提倡的设计思维,多有人与物的和谐相关。像日本人受禅道文化影响,在建筑、景观、庭院设计、茶等等方面都运用着这一理念:格物致知。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也有很多值得现代借鉴和学习的方面,中国天圆地方的理念也运用在宫殿、景观等等方面。无论是哪一种美学思维,似乎都和静有关系。
静能生万物。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思维、价值观念也不断变幻。而在我的认识里,始终会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
我在什么环境里,就会有什么样的事物。如果把自己放在环境中,我也是整个大环境的一个微小部分。比如,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手机、电脑等现代社会下的产物,但也成了我生活的必须,我的生活工作离不开它们。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以我个人为单位,我所在的环境,左右邻居,我的房屋和附近的宅院,还有草木构成了自然环境。但,如果不仔细去感受自然环境,我的世界便很容易沉浸在电子产品的媒介信息里。因而,人与物、人物环境的关系是有差别的,往往这种差别能影响一个人的心境。
曾经,我和一些手艺人朋友去湖边露营。那天,我躺在树下晒太阳,一个朋友从湖边捡来一根枯木,当时,我并不清楚他捡这个东西干什么,我只是有些好奇。后来,我去他工作室,他把那枯木改造成了一个雕塑,仔细凝神这雕塑,从流水侵蚀的痕迹中仿佛能看到时间的痕迹,从枯木上氧化的痕迹里仿佛能感受到自然的力量。
我想,静能生物的生并不是会变出什么来,而是一个人静下来便会用心体察到不曾观察到的事物。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觉得自己观察能力不够好,也不细致,我总渴望写一些自认为不错东西,而且认为自己有很多不多的想法,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想象而已,当我坐下来试图去写的时候,就会发现,我想写一棵树,树是什么样的?我想写一个人,人是什么样的?我想写一件事,事情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的出现,会让我明白自己缺乏什么,也会让自己明白我的能力与不足。
在安静的心境中,可以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以前,我学习过素描,上素描课的时候,我老师总会在画室内摆放很多组静物,之所以是叫静物,我现在想来觉得也很有智慧,因为看似只有一些形状各异的白色石膏、水果、瓢盆,但它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它们一动也不会动的躺在展台上,我需要描绘它们,把它们画出来,首先要认真观察它们的形状,观察它们的光影。
画画、写作,乃至是其他任何一件事,方法和逻辑都一样,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初心就不一了,比如那时候我画画是为了考试,但我的一些同学就是热爱画画。随着对生活的深入后,我回想画画的经历,从中明白一些事情,就像写作,有人为了赚钱,有人为了兴趣,有人为了出名,有人不知道为了什么。每一个人做一件事,最初的心是不一样,最初的心也就是最后的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