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易经》被誉为“群经之始,大道之源”,蕴藏着丰富的人生道理,可以抚平伤疤消减痛楚,可以提供解决人生困境难题的钥匙。
生存是指自然界一切存在的事物保持其存在及发展变化的总称。通常指生命系统的存在和生长,生命系统包括生物系统与生态系统。如微生物、植物、动物等就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多种生物体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形态。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时会安全当面对危险和困难时会用工具等保护自己。遇到灾害有求生的欲望,这就是渴望生存。
所谓生存之道,用《易经》思维概括起来就为四个字就是:趋吉避凶,趋吉避凶是人之常情。要想趋吉避凶,需要抵达《易经》中做人的最高境界——无咎,《易经》所追求的就是无咎,不是大吉大利,当你得到某些好处的时候,你注定要失掉一些东西。大吉大利跟凶险祸患是一体的,当人家把你捧得越高的时候,你就知道,掉下来是越惨。
孔子晚年感慨学《易》可以无大过,《周易·系辞下》中也说: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谓易之道也。
能够使危难深重者平安,使离道改易者倾覆;道理内涵非常深广,万事百物都不偏废,对其发展自始至终保持警惧忧患心态,并以言行毫无过错为要旨,这就叫做《易》的道理。
人活着,只要眼睛没有闭起来,你就永远有过错,只是大小而已。无咎的状态不是不犯错误,而恰恰是犯了错误以后,能够及时反省和改正。无咎是没有凶险,没有大的过错,或是就算有过错也没有关系。这是《易经》的精髓,最根本的生存之道。
《周易》云:无咎者,善补过者也。反省补过,是无咎之基。
《左传》上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称赞爱徒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不贰过,就是不重复犯错误,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周易》上同样说,“震无咎者存乎悔”。要达到无咎的状态,必然要善于反思悔过,如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反思悔过是改过的前提,一个人不在内心真正的反思、悔过,根本不可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改正。
所以要真正达到无咎,就要随时反省自己,随时随地检查、反思、改正自己的错误和毛病。
例如刚刚在电梯间看见一小孩儿在吃雪糕,出于关心,顺口告诉他:“这么凉的天,会吃坏身体的!”
小孩告诉我,他的奶奶活了103岁。
我问:“吃雪糕吃的?”
他说:“不是,我奶奶从来不管闲事!”
多么深刻!现在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衰老得这么快了!
瞎操心操的……,应反醒……
《周易》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谨慎小心,是无咎之法。乾乾:本是指太阳的运行不止,在这里比喻君子勤勉不懈。惕:有敬的意思,小心谨慎、警锡,夕惕若:是说晚上也要保持警惕的样子。厉:是指危险。咎:是指灾害。历无咎:是说时刻保持警惕,这样虽然存在着危险,但是并不会有灾祸。
君子每时每刻小心谨慎,勤勉不懈,永远保持警惕,这样虽然存在着危险,但是并不会有灾祸。亊情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并不一直都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常保持勤勉和警惕,才能即使有危险,但不会造成灾难。
《周易》对谨慎强调很多,可见其重要性。古人云,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牢记一个“谨”字,所犯的错误会越来越少。
有个著名的传奇故事出自英国国王理查三世逊位的史实。
他1485年在波斯沃斯战役中被击败,这场战斗决定谁是英国的统治者。
战斗进行的当天早上,理查派了一个马夫备了自己最喜欢的战马。“快点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你得等等,”铁匠回答,“我前几天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找点铁片来。”“我等不及了。”马夫不耐烦地叫道,“敌人正在推进,我们必须在战场上迎击敌兵,有什么你就用什么吧。”铁匠埋头干活,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了。“我需要一两个钉子,”他说,“得需要点时间砸出两个。” “我告诉过你我等不及了,”马夫急切地说,“我听见军号了,你能不能凑合凑合?”“我能把马掌钉上,但是不能像其它几个牢实。”“能不能挂住?”马夫问。“应该能,”铁匠回答,“但我没把握”“好吧,就这样,”马夫叫道,“快点,要不然国王会怪罪到咱俩头上的。”
两军交上了锋,理查国王就在军队的阵中,他冲锋陷阵,鞭策士兵迎战敌人。“冲啊!冲啊!”他喊着,率领部队冲向敌阵。远远地,他看见战场另一头几个自己的士兵退却了。如果别人看见他们这样,也会后退的,所以理查策马扬鞭冲向那个缺口,召唤士兵掉头战斗。他还没走到一半,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理查也被掀在地上。国王还没有抓住缰绳,惊恐的畜生就跳起来逃走了。理查环顾四周,他的士兵们纷纷转身撤退,亨利的军队包围了上来。他在空中挥舞宝剑, “马!”他喊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他没有马骑了,他的军队已经分崩离析,士兵们自顾不暇。不一会,亨利的士兵俘获了理查,战斗结束了。
从那时起,人们就说: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所有的损失都是因为少了一个马钉掌。
从上边故事,我们能明白牢记“谨”字的重要。
《周易》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坚忍纯正,是无咎之凭。出自泰卦的这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道理。没有只是平地而没有陡坡的,没有只出去而不回来的,处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守正道就没有灾害,不要怕不能取信于人,安心享用自己的俸禄是很有福分的。
世界上时时刻刻发生变化,循环往复,困境和逆境是不断转变的,没有人一辈子走运,也没有人一辈子倒霉。人生艰难和困苦虽然不能避免,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坚忍和贞正的心,就终能等到变成平坦的大道。
广州自古就是一块宝地,各种珍宝奇异都有出产,如果能在广州搜罗一小箱珍奇,就够古代人用几辈子了。因而,广州刺史是一块肥缺,凡来做刺史的,几年下来,都落得数十箱珍宝。许多刺史也因此获罪,从高官变为阶下囚,真是有往也有来,有平必有陂。
就在吴隐之任广州刺史前,上一任刺史就因贪婪厉害,引起民变,被皇帝追查,判以极刑了。为了安抚民心,皇帝再三权衡,决定让有清廉美名的吴隐之前往广州做刺史。
吴隐之接到命令后,随即带着人马前往广州。经一月跋涉,距离广州仅二十里地。此地名叫石门,石门有一泉眼,名叫贪泉。据当地老百姓说,凡是喝过贪泉泉水的人,都贪得无厌。而以如来做刺史的官员,都喝了贪泉,而且是喝得越多就越贪,被判死刑的前任刺史就喝贪泉泉水特多。
吴隐之听了,哈哈一笑,对左右的人说:“人的贪与不贪,不在喝不喝贪泉泉水,而在其人的心性品德。”于是,他来到贪泉,酌泉水而饱喝了一顿,并写下一首诗,以表示自己的清廉志向: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夷,指伯夷;齐,指叔齐,两人守义不食至死,为中国人所推重。吴隐之自比伯夷、叔齐,是向广州百姓表决心,他宁肯饿死,也不会取不义之财。
吴隐之到任后,一些小官和豪绅,纷纷送来请帖,要请吴大人吃饭,想以此探探风声。刺史大人不动声色,一一接收了。很多相信吴隐之的人,这一下子心都凉了。
第一个请到吴大人吃饭的家伙,高兴之极,包下了广州最豪华的馆子,请来最美丽的妓女相陪,又遍请名人绅士,存心在刺史大人面前露露脸。广州上流社会的人都来了,看热闹的百姓成千上万。吴隐之带着一个随从拎着一口袋东西,步行前往。
吴隐之来后,不慌不忙地讲,他不是来吃饭的,只是想借机会正式宣布,今后的宴请一律不到,请各位多多包涵。说完,就叫随从打开口袋,把里面的请帖一一还给了各位主人。吴隐之后来因清廉治理广州政绩卓著,被升为二品大员。
没有平路,就没有陂路;没有往,就没有来。亦即有平必有陂,有往必有复,若人能知此理,在平安之时仍能艰苦奋斗、保持贞正,就不会有祸殃。讲信用,就会丰衣足食。
《论语》中记载孔子被困,已经没有了粮食,他告诉弟子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身处困境,能够坚持自我,熬过去,而小人却不懂得坚持原则,一遇到困难只会变节和逃避。
《周易》云:白贲,无咎。返璞归真,是无咎之境。
贲是斑纹华彩、色彩纷繁之象,七彩光合成白色,绚烂归于平淡,白贲就是在世不染,阅历深厚,返璞归真。
我们在这世界上生活越久,认识的人就越多,得到的东西就越多,随之而来的烦恼和痛苦也就越多,幸福和快乐反而越来越少。世人不断追寻,不断得到,却发现身体越来越差、心情越来越躁,生活越来越累。要想摆脱这种烦恼和不幸,只有返璞归真,追求“白贲”的人生大境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各种风格、时尚、潮流层出不穷,人们的审美趣味也日趋膨胀与异化。外表的华美固然表现了一定的文明,但是无限度地追求文饰和浮华,难免会滋长奢靡腐败的恶劣风气,扭曲变异的审美心理一旦成形,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白贲的境界,就是笑而不语、光而不耀、威而不猛的境界。白贲的境界里,有清凉自在的心,有安定从容之心,有一颗摆脱烦恼束缚的自由之心。不再山珍海味的滥吃,身体变得清洁起来。不再做遥不可及的梦,睡眠变得安恬起来。不再穿五花八门的鞋,步子迈得悠闲平稳起来。衣着不再盲跟潮流,穿戴开始舒适宽松起来。不再多说闲言碎语,心情轻松畅快多了。
纵览贲之返璞归真之审美范式,是一个大俗到大雅、尚文到尚质、重器到重道、外在美到内在美的升华过程。贲这种审美历程,凸现了“饰终反素”的白贲意旨,对促建健康的审美心理与和谐的人类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记得庄子在《达生》篇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
在鲁国,有一个名叫梓庆的木匠,他“削木为镶”。“镶”,是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上面会雕饰着猛兽。“镶”,还有一种解释,说它是一种乐器,上面雕成老虎的样子。
木匠把“镶”做成了“见者惊为鬼神”,看见的人都惊讶无比,真是“鬼斧神工”啊,那上面的猛兽栩栩如生……
梓庆的名声大噪,接着就传到国君那儿去了,鲁侯就召见梓庆,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
梓庆很谦虚。他说:我一个木匠,我哪有什么诀窍,根本没有什么技巧啊!我准备做这个镶的时候,我都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我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
斋戒的过程是这样:
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也就是说,我成功以后可以得到的封功啊、受赏啊、庆贺啊,等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扔掉了。也就是说,斋戒到三天,我可以忘利。
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非誉巧拙”了,也就是说,我已经不在乎别人对我是毁是誉、是是非非,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也就是说忘记名声了。
斋戒到第七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却我这个人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说,到第七天,达到忘我之境。这个时候,我可以忘记我是在为朝廷做事了。(大家知道,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了杂念,就做不好了。)
这个时候,我就进山了。进山寻找我需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型的镶就在眼前。然后我就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就会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了。梓庆最后说,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奥秘。
梓庆木匠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一个好心态,返璞归真就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以天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是“道”。
归根结底,就是要守道,我们要以仁心开启事业、以诚信发展事业、以大义收获成果、以守成巩固成果,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对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故这种心理平衡能力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立人格,精神充实,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
道家以“善利万物而不争”、“容乃公”的宽阔胸怀,以祸福相倚,有无相生的深邃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告诫人们,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应“抱朴守真”、“安时处顺”、“不与物迁”。这就促使人们运用道德矫治手段,以这些思想原则及时地调节心理失衡,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保持必要的心理平衡。
大道无形,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