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前202-公元8),国祚210年,史书又称前汉。一、汉高帝刘邦(前202-前195),谥号:高皇帝。
刘邦在赢得楚汉之战后,在定陶即位,建立了西汉王朝,之后迁都长安。
在刘邦看来,昔日的好友可以一起打天下,但不能一起共天下,所以他为了巩固好自己的统治,逐步的消灭了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为了填补空缺和出于震慑,他又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
刘邦面对这个新兴的王朝,因为它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入眼满目疮痍,百姓民不聊生,所以他采取了无为而治的举措,使得经济快速恢复,社会逐渐安定。
汉十二年,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战争中重伤,在制定了“白马之盟”后去世,葬于长陵,庙号:太祖。
二、汉惠帝刘盈(前194-前188),谥号:孝惠皇帝。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嫡长子,在刘邦去世后,年仅十六岁的刘盈继位。
刘盈在位期间,受父亲的影响,继续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修养的政策。
在文化方面,他废除了“挟书律”,使得文化的交流更加便利,受到压抑的儒家文化又开始活跃起来,为日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
刘盈在萧何、曹参的辅佐下,使得汉初的经济、文化、人口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汉惠帝七年,刘盈在未央宫去世,葬于安陵。
三、汉前少帝刘恭(前188-前184)。
刘恭是汉惠帝刘盈的庶长子,因为刘恭登基时,尚为年幼,因此由吕雉临朝称制。
汉高后四年,由于刘恭得知自己的生母被害,于是心生怨恨,口无遮拦,扬言长大之后要为母报仇,吕后得知后,将其囚禁在永巷,之后被废黜并被其杀害。
四、汉后少帝刘弘(?-前180)。
汉前少帝去世后,刘弘继位,在吕雉走后,他重用周勃等人,通过一番波折,最终将朝堂中的吕氏势力拔除。
但不久后,由于被朝臣认为他并不是汉惠帝刘盈的亲生子,最后在大臣迎立刘恒为帝后被废,最终刘恒下旨将其杀害。
五、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谥号:孝文皇帝。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同父异母的兄弟。
汉文帝继位后,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约,并且废除了一些严苛酷刑,实现了国家富强,百姓幸福的局面,开启了“文景之治”。
他对待各诸侯国坐大和匈奴的入侵问题,采取以理服人,以武平乱的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冲突,营造了一番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后元七年,刘恒驾崩于未央宫,葬于霸陵,庙号:太宗。
六、汉景帝刘启(前156-前141),谥号:孝景皇帝。
刘启被立为太子后,曾误杀了刘濞的儿子,使得他怀恨在心,在刘启继位后,他听取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使得刘濞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在刘启杀掉晁错企图他们停止叛乱无果后,任命周亚夫前去平叛,最终平定。
刘启在位期间,继续实行黄老无为,与民休养的政策,又通过重农抑商和减少徭役等举措,为汉武帝刘彻时期的“汉武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景帝十六年,刘启驾崩,终年四十八岁,葬于阳陵。
七、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年号:建元 、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 、太初、天汉、太始、征和,谥号:孝武皇帝。
汉武帝继位后,受到了父亲的影响,面对诸侯国日益强大的势力,他颁布了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后又制定了相关法律,禁止了诸侯王参与朝政。
为了加强自己的君主专制,他依靠自己的亲信、宦官等人参与朝政的日常决策,形成了汉朝的内外朝制,以此来达到了抑制相权的作用。
在经济方面,为了缓解汉朝的财政困难局面,他推行了盐铁官营的措施,严禁民间私自制造流通。
对于外部,刘彻派遣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征匈奴,并将其赶到了漠北,后又让张骞担任汉朝使者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族的联系。
但在晚年,刘彻变得居功自傲且生性多疑,使得他在位后期的社会矛盾加重,农民起义不断,后在重用宦官后,造成了“巫蛊之祸”,酿成了太子刘据自杀。
征和四年,刘彻悔悟后,下轮台罪己诏,并在两年后驾崩,传位幼子刘弗陵,葬于茂陵,庙号:世宗。
八、汉昭帝刘弗陵(前86-前74),年号:始元、元凤、元平,谥号:孝昭皇帝。
刘弗陵继位后,在霍光等人的精心辅佐下,平定了各地民变,使得西汉王朝衰退的趋势转危为安,同时也恢复了汉武帝时期穷兵黩武之后的国力。
在文化方面,刘弗陵兴建了太学,调动了民间向学的社会风气,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动摇了官僚阶级垄断仕途局面,使得一些民间学子也得到了入仕为官的机会。
刘弗陵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积极举措,使得社会变得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开启了“昭宣中兴”的局面。
元平元年,刘弗陵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一岁,葬于平陵。
九、汉废帝刘贺(前74年)。
刘贺是西汉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他继位后,由于缺乏宫廷的政治经验,加上他不想充当权臣傀儡,就密谋要除掉霍光,计划暴露后被废。
神爵三年,刘贺去世。
十、汉宣帝刘询(前73-前49),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谥号:孝宣皇帝。
刘询继位后,对内立志于整顿吏治,加强皇权,并设置专门的官职去给犯人量刑,还废除了一些严苛峻法。
为了减轻社会矛盾,减少百姓负担,他还通过削租减赋的举措去帮助百姓恢复民生,发展经济。
对外他则设立了西域都护,使得汉朝的政令能够在西域流通,这就加强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交流,也就推动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发展。
刘询在位期间,使得西汉王朝的综合实力达到了顶峰,因此在制定庙号和谥号极为严格的西汉,他与汉高帝、汉文帝、汉武帝并列为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
黄龙元年,刘询驾崩,葬于杜陵,庙号:中宗。
十一、汉元帝刘奭(前48-前33),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谥号:孝元皇帝。
刘奭继位后,因为他体弱多病,不能够更好的处理朝务,因此他就将权力下放给了自己宠信的宦官,使得宦官专权。
竟宁元年,匈奴前来和亲,刘奭就将王昭君出塞和亲,使得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刘奭本人多才多艺,更爱史书,通晓音律,这就使得儒学更加成为了官方文学,但是因为政他治上的不作为,导致朝政混乱不堪,加上天灾人祸,外戚专权,流民增多等情况,西汉从此开始衰亡。
竟宁元年五月,汉元帝病逝,葬于渭陵。
十二、汉成帝刘骜(前32-前7),年号: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 绥和,谥号:孝成皇帝。
刘骜继位后,虽然上朝时正襟危坐,仪态威严,但是他却真不是当皇帝的料子,治理朝务更是一窍不通,使得权力被宦官所把持,为王莽的篡权埋下了伏笔。
在他统治期间,土地兼并的趋势愈演愈烈,流民盗贼增多,各个阶级的人都起来反抗,但是他却躲起来,偏安一隅,贪图安逸,他的这种情况,使得西汉王朝迅速的衰落下去。
绥和二年,刘骜暴毙于未央宫,葬于延陵。
十三、汉哀帝刘欣(前6-前1),年号:建平、元寿,谥号:孝哀皇帝。
刘欣继位后,西汉已经日益衰败,面对严重的土地兼并,他采取的政策已于事无补,想要遏制外戚呢,却又无能为力,因此他就开始沉迷酒色,再加上天灾人祸,农民起义愈演愈烈,西汉已经岌岌可危。
元寿二年,刘欣驾崩于未央宫。
十四、汉平帝刘衎(公元1-5),年号:元始,谥号:孝平皇帝。
汉哀帝死后,王莽为了更好的掌握权力,就立了年仅九岁的刘衎为新帝。
元始五年,刘衎去世,葬于康陵。
十五、汉孺子刘婴(6-8),年号:居摄、初始。
刘婴一生仅仅当了三年皇太子后就被王莽囚禁起来,由于禁止与人说话,在他成年后,成为了一个傻子。
公元9年,王莽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建年号“始建国”,自此,西汉王朝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