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这样的话:“不要去看鸡汤,鸡汤有毒”“你竟然还看鸡汤?”“看什么鸡汤啊,一点意义都没有”。去逛书店时,这些人还会指指这本书点点那本书,说这本是鸡汤,那本没意义,然后秀一脸优越。
他们的话没错,鸡汤有毒。但他们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所有只要能给你励志的东西都归为鸡汤。很少有人想过,究竟什么是鸡汤?只要是励志的文章便是鸡汤吗?
孙膑是不是鸡汤?苏秦张仪是不是鸡汤?祖逖是不是鸡汤?司马光是不是鸡汤?蒲松龄是不是鸡汤?史铁生是不是鸡汤?张海迪是不是鸡汤?国外的,居里夫人是不是鸡汤?爱迪生是不是鸡汤?力克胡哲是不是鸡汤?奥巴马是不是鸡汤?不是吧,他们没什么毒。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鸡汤到底是什么,鸡汤和励志有什么区别。
鸡汤是什么呢?网上是这么写的: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情感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这个说法我不认同,没有太具体的定义,自己也不敢乱定义,但我们可以概括出心灵鸡汤的特点:
第一,心灵鸡汤一定是想通过文字给人以启迪。
第二,心灵鸡汤语言都很软很温柔。
第三,心灵鸡汤的结构大多是故事+结论的结构,或是故事和结论只写一个。
第四,心灵鸡汤虚构的成分居多,或是隐瞒部分事实的真实。
既然想给人启迪,就一定貌似有哲理;既然语言很温柔,就一定能打动人;既然讲了故事,就一定有人爱听;既然虚构的多,就一定吸引人。这样一来,心理鸡汤就一定有市场。
励志呢?他的特点是:
第一,不一定会给人启迪,但是往往人们读完却有启发。
第二,语言没有具体原则的,不一定软更不一定温柔。
第三,会讲故事,一般有结论,但是结论不固定。
第四,没有虚构的成分,不会隐瞒真实的部分。
励志初衷不一定想给人启迪,也就不一定故作有哲理;语言无原则,也就不一定好看;有故事,会吸引一些人;没有虚构,所以让人产生共鸣。这样一来,励志文也是有市场的。
这样一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鸡汤文和励志文的不同有三点:
第一,鸡汤文一定是想给你传递哲理,励志文却没有,有时候只是纯记叙;
第二,鸡汤文一定是软文,励志文却没有原则。
第三,鸡汤文绝大部分都是虚构的,即使是真实的也只是片面的真实,而励志文不虚构,也不隐瞒。
现在看,鸡汤文和励志文的区别就出来了,有的朋友可能还不太理解的话,我来举个例子剖析一下:
首先是鸡汤文:
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定义自己的生活,有人喜欢安逸,有人喜欢探险,有人喜欢维持现状,有人喜欢挑战自我。记得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假设,如果你可以活到100岁,也就是36500天,看着时间如沙漏般从指尖轻轻溜走,你将怎样度过你的人生?在纽约有个老人80岁了,他有一天忽然意识到孩童时做画家的梦想再不做就来不及了,于是他买来了画笔,一笔一笔画下去,十年过后,他成了著名的画家。你看,所有人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哪怕是老人,也有一个不羁的心。在该拼的日子里,有人一步不差的走着算着,有人咬紧牙关坚持着,亲爱的,你会怎么选择?
貌似有哲理吧?语言软到骨头里吧?有故事吧?故事是假的吧?这就是鸡汤。
再来一篇励志文:我那时候每天六点钟起床,中午也只是草草吃过饭就回教室看书,直到晚上十点从回到宿舍。是的,考研并不轻松,因为我没有大神那样傲人的脑子,我能做的只能是拿起书到教室默默的去看。其实我觉得考研挺苦的,每天在教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几乎没有玩,不去聚会,更不会逛街;更何况,考研很残酷,你即使这样拼到尽头依然有可能考不上。可是现在我回头看这段时光,虽然早晨背单词背到吐,学高数学到晕,做阅读做到哭,但是那段拼搏的日子很值得。考研最后让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张录取通知书,还有那份坚持和拼搏。(之后这篇文章分享了主人的具体复习方式和进程计划等等)
基本上没有说教,但是你读过以后是不是有启发?语言不那么软,也有故事,但不是虚构的。如果你想考研,读过这段文字,或许你会被打动,然后真的就去努力了,如果你不想考研,你也会佩服主人公的坚持,而你也可能把这份坚持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所以,不要把鸡汤和励志混淆:鸡汤有毒,禁不住推敲;励志有力,抵得住质疑。在反鸡汤的大潮中也会有人讲“我们有时候还是需要些鸡汤的”,实际上你说的鸡汤不是鸡汤,是励志。
最后,我想再引用一些说法再做些解释:
励志让人活成小说,有情节、人物、时空。自己活的有滋有味,别人看起来也精彩。鸡汤让人活成字帖,哪怕笔画完美到极致,也是毫无生气的文字,自己觉得枯燥,别人看来无味。
鸡汤忽略过程让你前行;励志讲出真相让你判断。
鸡汤基于虚构故事或隐瞒事实的哄骗;励志基于是非曲直后真诚的鼓励。
心灵鸡汤只给你了汤,却没给你勺子,只给你了感觉,你却依然不知道怎么做。励志会唤醒你的思考,让你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行动起来。
鸡汤:安慰你,用回避问题的方式麻痹你,让你暂时脱离问题带来的痛苦。励志:安慰你,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鼓励你,让你彻底摆脱问题带来的痛苦。
希望我们多些励志,少些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