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听了如何写作的课,又看了大咖们的写作励志故事,发誓从今天开始写作!并给自己定目标:每日一千五百字!
早上还没起床就开始思考:我该写点啥呢?抓耳挠腮了半天竟想不出半个题目,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吧,看看能否找到素材。于是从微信到朋友圈到QQ的每个角落,一晃一小时过去了,不仅没找到素材还头昏脑胀,懊悔不已。
我为啥就写不出东西呢?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吓了一跳,读书时我的作文还不错,也读了一些书,和朋友们交谈时常常妙语连珠,发表朋友圈也是手到擒来获得点赞无数,曾经认为我写篇小文章没有问题,现在为啥我就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了呢?
我很痛苦地思考这个问题,确实痛苦,因为我发现自己很久很久没有认真思考问题了,以至于不知道如何思考,脑子转不动了。经过一番挣扎后,我找到了下面三个原因:
·1. 缺乏逻辑思考的能力,思想匮乏。或许是长期依赖手机碎片式的阅读,养成懒得思考的习惯。网络上的文章大多是有着耀眼的噱头吸引眼球的题目,真正值得思考的东西很少,读完就忘了,最多觉得有意思的会转发一下,但自己一般不会读第二遍。长期被这些没营养的东西喂养着,以为自己读了不少东西,其实是虚胖,没有任何成长。
·2. 缺乏用心观察生活。别说用心观察了,连生活本身都麻木不仁,模式化的生活每一天都一样,每一天都在千篇一律的琐事中筋疲力尽,无尽的消磨耗掉了我的精力和活力,总觉得好像啥也没干还疲惫不堪,充满挫败感和失落感。
·3. 长期不动笔写文章,能力欠缺。毫不夸张地说,从学校毕业后就没认真写过一篇完整的思路清晰的文章(应付职称评审写的论文不算),这样算来有二十多年没写东西了,能写出惊世骇文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次的反思对我触动很大,觉得自己的大脑就像一套老旧的系统很久没有更新升级了,自己的生活更像一潭死水,没有用心经营,只有靠惯性维持着自以为是的安全区舒适区,十年过得如同十天,没有新意,没有痕迹,没有改变,更没有成长。
我说的成长是指精神上的成长。技能上的成长肯定是有的,被迫的自愿的参加各种资格考试,这证那证地也获得了,技术能力成长了,但是精神能力没有跟着成长,漠视社会关系,对时事缺乏敏锐的直觉和观察,长期禁锢在狭小的生活圈里,如同井底之蛙,拒绝跳出来,拒绝上岸,拒绝成长。
精神上的成长也是心智的成长,成长是痛苦的,自愿的,不像某种职业,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能力不能上岗,所以你被迫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而精神的成长没有人逼迫你,在被生活的一地鸡毛折腾得筋疲力尽时,只想偷懒,认为这样才是对自己好一点,不想逼自己开启心智,学习升级自己的软件系统,而且长期以来,我认为技能的学习才称得上学习,工作之余研究专业书才是正道,看其它书都是打发消磨时间的,学不到知识。
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我决定马上行动改善现行状况,期待长期坚持能最终解决问题。
·1.勤思考。多读一些提升思想深度的书,列出读书清单,有计划地阅读。勤思考,培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2.多观察。多观察身边的事,多关心周遭的人,每天看当地新闻,关心时事,激活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取消关注一些无聊的公众号,退出一些无趣的微信群组,尽量少看手机,留出大量时间给真实的生活。
·3.常练笔。读到好的文章多琢磨一下,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我为什么没想到,经常写逐步提高写作技能。
归根结底,思考力才是最重要的。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分享你的思考结果,所以一定要是对读者有用的,对自己有用的。
从一篇文章引发到对自己生活模式思维模式的思考,虽然这种思考很粗浅,但是对我而言意义重大,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一个转折点,从今以后,我会逼自己思考深一点再深一点,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做一个有独立思考力有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