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也都存在着认知的局限性。
认知指的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我们所有的思考的基础都是源自于我们认知的本身,我们常常以为是由于某件事的发生才导致了我们的情绪或者反应,然而发生的事情不过是一根导火线,真正令我们产生情绪和反应的是我们的认知,因为认知的不同,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所作出的行为和产生的情绪也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心理学ABC理论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心理学ABC理论中的A:指的是激发事件;B指的是评判方法或认知;C指的是我们的反应或情绪,其实C分为C1、C2、C3、C4。也就是说由于B(评判方法或认知)的不同,我们所产生的C(反应或情绪)也不同,其中A(激发事件)和C(反应或情绪)只是间接关系,B(评判方法或认知)和C(反应或情绪)才是直接关系。
当突发的某件事令我们产生负面情绪时,我们不妨运用心理学ABC理论来分析一下,是由于我们怎么样的认知才导致我们产生了这样的负面情绪,并对认知进行调整,来改变我们的反应或情绪。
例如:晚上我看店给妹妹回家吃饭,中途婆婆带女儿下来后也回家吃饭了,到7点的时候我开始着急,那时我还没吃晚饭,女儿中午没睡午觉,平时晚上又睡得早,我担心太晚了女儿回家会闹,或直接在店里睡着,于是在心里责怪妹妹,明知道我带小孩在店里,也不早点下来。
此时我的认知是:认为妹妹应该理解我的现状并做出相应的行动,不做就是自私的,不顾及别人的,当我发现由于我的认知让我产生了指责和抱怨时,我及时做出了调整:
1、我认为妹妹应该理解我的现状,但每个人的想法,对事物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件事,看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以及想法,我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衡量妹妹,妹妹从没经历过我的经历,也未曾有小孩,自然不能够理解我的处境。
2、妹妹不按照我的期待去行动,就是自私的,不顾及别人的,这属于亲情绑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人能完全按照另一个人的期待去行动,正如我也无法时刻满足别人期待一般。当别人能满足自己的期待时,应心存感激,然在不能满足时,也应理所当然的接纳,因为这是我的期待,并不是别人的。
这时我的心态已经摆正,并做出了计划,我决定先打电话咨询妹妹还需要多久才能下来,如需时间太长,我便先关门回家,到我打电话给妹妹时,我心情已经平静下来,事情也得到了解决。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我没能及时调整我的认知,而是直接把我的负面情绪甩给妹妹,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所以说认知才是事情的根本,通过调整认知,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自己,不再让负面情绪来影响我们的的行为和反应。
喜欢的朋友可以留下你的小红心噢,让我知道你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