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的人应该觉得自己很快乐!
周末,阳光正暖,带孩子约了三个好友一起到家附近的公园玩耍。
经过地下通道时,一个老人趴在地上行乞。孩子们说:“妈妈,你看!前面有个好可怜的爷爷躺在地上乞讨,快点拿钱给我”。
A妈妈不屑一顾地说:“这些都是假的”。
我打开包包,用商量的语气对孩子说:“宝贝,妈妈没有零钱,口袋里只有100元整的”。
小葡萄和然然在自己的背包中,翻来翻去,找自己的钱,B妈妈跟上去着急地说:“不要拿10块的,1块就好”。
这时,孩子们翻出来三张1块的纸币,乐开了花:“你一块,你一块,我一块,刚刚好”。说完,三个小伙伴一人1元投入了乞讨者的碗里。
三个小朋友也许觉得自己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开心极了,一蹦一跳地往前走了。
A妈妈和B妈妈丝毫没有察觉孩子的快乐。
我却不禁思考:当孩子向我们要钱给乞讨者时,到底怎么做才好?
1
新闻中揭露了很多“职业乞讨者”,大家都知道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可怜,因此在面对一些看起来不太对劲的乞讨者时,有理性的朋友往往置之不理。
今年在网上流传了一段视频,一个外国大爷在地铁怒斥一对乞讨者夫妇:“你们不工作还要钱!!!”
相信很多家长们都有着这样的心理,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同情心以及道德之类的驱动,遇到类似的乞讨,都会愿意给一点,表示自己的善良同情和于心不忍。
类似的事情经历多了,就不再像以前一样,会有泛滥的同情心,而是选择性地给。选择给的对象,基本是那些没有自理能力的人,比如残疾人之类的,对那些年轻的、好手好脚的乞讨者基本是视而不见。
所以有时候家长也很纠结,很矛盾:
实在无法分辨,哪个是真的走投无路在乞讨,哪个是假的乞讨,哪个是装的残疾,哪个是利用小朋友要钱的。
看见这些可怜的人,想帮助他们,但又怕善良的心被欺骗。当孩子抬起头,用稚嫩的目光看着你,问道“他们为什么要在路边乞讨?”“我们要不要给乞讨者一点钱”时,到底该怎么回答?
要不要阻止孩子给他们钱呢?
要不要告诉孩子那些是骗人的呢?
2
语言的力量的真的很大,不同的回答,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
“假乞丐”可能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网上流传了一个这样的回答:“儿子,你知道吗,那些乞讨者比你爸爸还赚的多呢”!
诙谐风趣的回答,刷新了孩子的价值观:
这个脏了吧唧的乞讨者,蹲在路边上什么都不做,居然会比他爸爸挣的钱还多?原来这社会还有不劳而获的“职业”。
“假乞丐”磨灭了孩子的善良
下班路过天桥时,一个小女孩看到乞讨者,要妈妈拿钱给她。妈妈拉着女孩迅速离开:“别看了,赶紧走,这些都是假的。他们有手有脚,可以通过劳动赚钱养自己,不值得同情”。
孩子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但Ta觉得妈妈说的应该也是对的。可是当妈妈所说的与自己亲眼看到的完全不同时,该如何判断和抉择?
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
导致街头流浪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可能被原本的家庭所抛弃,有些人可能花光了身上的钱,有些人身上或许有疾病,但他们的钱不足以让他们看病·····其中一些真正的乞丐,他们确实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应该去理解他们。
这样做,起码可以保护好孩子的“善良”,如果在你和孩子走在街上碰到了,你的孩子想施舍,那就递给孩子一些零钱让他去施舍吧。孩子在乐于助人的同时,也是助人为乐不是。
曾子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善良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就让TA心里的善良之花越开越美丽吧!
3
善良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的品质,我们平日里不仅要教导孩子善良,也要身体力行的去给孩子展现出善良的一面,避免孩子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失去了善良的本心。我们不要阻止孩子善良的行为,同时也有必要告诉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培养孩子拥有爱心、同情心、善良等良好品质的方法有很多种。
(1) 认可孩子善良的行为
当我们与孩子一起遇到这样的事情时,首先应该对孩子善良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表扬。行善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孩子在行使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时何乐而不为呢。
如:“宝贝,你真是个善良的孩子/真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2)量力而行
对孩子的表示肯定和表扬之后,事后我们必须要告诉孩子,凡是要懂得量力而行。
我家小妞向我要钱给行乞者时,我不会阻止,也不会让她学会去辨别哪些乞讨者是真的,哪些是骗人的。我会跟孩子说:“你想表达你的心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你现在还不具备赚钱的能力,所以你不能给他很多钱,你只能用自己存下来的零花钱”。
如果一味地阻止孩子,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大人没有同情心。支持孩子这一行为的同时,告诉Ta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再告诉孩子做好当下的事情,将来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才有更好地资格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那些人。
(3)善良带点锋芒
《农夫与蛇》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善良的人就像农夫一样。凡是有需要帮助的,他们就不会吝啬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与感激。
而另一种人,则像毒蛇一样。他们只会利用别人的善良来满足一己私欲,将来反而会倒打一耙。
知乎上有一个问答:“你从哪一刻开始决定不再善良的?”
其中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我从未决定不再善良,只是决定不再对谁都善良”。
在诸多的乞讨者中,有些是“职业乞讨者”,就是靠骗取别人同情心来赚钱的。有些是真正需要社会人士给予帮助的。
所以在这些乞讨者中我们可以选择性的给,如:“那些好手好脚的人应该去找一份工作,靠劳动获取,我们可以不用给”。
(4)参加公益、捐赠活动
所谓的公益活动指的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义务活动。
让孩子多参与公益、捐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孩子了解更多的贫困现象,在萌发爱心的同时,也能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学会感激。
最后,结合路边乞讨的现象,我们除了教育孩子学会善良,还可以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幸福生活是靠自己创造的,不是靠别人施舍的,幸福的生活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去努力!
我们可以告诫孩子:可以表达善良的同情心,但不能学习这种不劳而获的“职业”。只要手脚健全、勤奋一点,就一定能够找到一份维持生活的“工作”,再努力一点,就能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