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我自诩是个浪漫主义至上者,喜读红楼,喜读散文,唯独不爱看三国和水浒。并非不喜名著,只是不爱看杀伐之争。
爷爷喜读三国,常常在我小时候给我讲“桃园三结义”,说那是真正的仁义之交。我那时虽然听不懂何为仁义,但也大略明白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情谊。
在爷爷这个《三国演义》迷的引导下,我知晓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疑心杀华佗、曹植七步诗等小故事。如果真要在三国中评出我最讨厌的一个人物,我一定会答:“曹操。”
后来一直不曾拜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只是粗浅的听说《三国演义》并非完全合乎历史,小说中对于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夸张和曲解。
直到近日看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我对曹操此人,才有了不同的看法。我不熟悉三国的史实,也不精通人物的评述。我只是单纯地为剧中的人物所感动,所震撼。
自古乱世出英雄,曹操、刘备、孙权、荀彧、郭奉孝、周瑜、司马懿、杨修、诸葛亮……他们都是乱世英雄。
乱世塑造他们前来救世,后人便记载他们以为故事。
所谓故事,便是模糊历史真相,凸显笔者意愿。在艺术面前,强求真相是对艺术的不敬与曲解。
以下,我只想聊聊剧中三人。一是汉臣荀彧,二是谋臣杨修,三为奸雄曹操。
荀彧一生皆为汉臣,他曾同曹操一起立誓永为汉臣,曹操有称王的野心,但他没有。
他一生所为,不过是匡扶汉室,忠其所忠。
所以他可以大声质问“今日的明公还是汉臣吗?”,可以面对曹操慨然说出“失望”二字,可以断然拒绝曹操同行之邀,言:“平乱锄奸,臣可与明公并肩;封王拜相,恕臣,不能与大王同行。”
他审时度势,明白谁可还天下太平。所以他佐明公,奉天子,为汉臣所应为,不做愚忠之事。
他智谋无双,洞悉曹操称王野心,断然拒绝荣华之邀,诀明公,谢汉室,不留叛徒之名。
汉室风骨,若人人皆如荀彧,汉恐犹不会亡矣。
再言杨修,他是才智无双的天下第一才子,也是曹植的知己和属臣。
他和曹植共谋大事,和曹丕司马懿斗智斗勇。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等同于杨修与司马懿的智谋之比。
他恃才自傲,张扬不羁,他爱诗文善权谋,必要时不择手段,阴狠之术无所不用。
他是司马懿所忌惮的对手。他因衣带诏一事锋芒毕露,为曹操启用。又因放肆宣扬“鸡肋”含义,锋芒过盛扰乱军心,被曹操所斩。
他的才华,是他的利刃,可杀敌,也终杀己。
临走时,他同司马懿共饮断头酒,共商乱世局。
他说他同司马懿最大的差别,便是司马懿能忍,而他不能。他不忍这乱世纷争,不忍自身低微,不忍浮世疾苦;
所以他奋进而力争,阴狠而谋局,慷慨而赴死。他真实,浪漫,孤傲,尖刻。他是司马懿的对手,亦是司马懿的师友。
不知若使杨修活至三国纷争了结之时,他又将有何惊鸿之笔。
再论曹操。他是乱世第一奸雄,有世间人所不能及的胸襟和眼界,也有超乎常人的胆识与野心。
他重天下英豪,所以会将披风赠与守门之义士;会在联吴大败关羽,斩其首级之后,下令以王侯之礼风光大葬。
他重天下黎民,所以四处征伐以图平定天下,还世人太平;所以在郊外听到女童的洛阳民歌之后,决定休兵养民,抚恤百姓。
他善疑,所以杀华佗、屠汉臣;
他善用,所以任荀彧、启仲达;
他爱子,所以哭曹冲、叹曹植。
他亲臣重谋,有纳天下英豪之胸襟,平天下纷乱之才略,因其心思之深沉,杀伐之果决,所以被后世称为奸雄。
“舞我残躯志不灭,挥我长伐指九州。”
他集诗人的浪漫、君王的果决、英雄的豪气于一身。
乱世所造,只此一奸雄耳。
剧中没有用大量的辞藻去强调何为大义大勇、大忠大孝。但又不处不在述说何为忠义,何为男子胸襟,何为大道。
友人告诉我,因为他们都在坚持自己所认为对的事,所以他们心中自有尺度、自有正气。
我深以为然。
“朗朗明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所唱,可谓绝唱。
图片|《军师联盟》截图
文字&排版|李颖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