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每个月都买了几本书,其中不少书都是他人推荐的好书,但是有好几次拿到书后,我发现自己却根本读不下去(特别的外国作者的中文版书籍),比如《思考,快与慢》、《如何阅读一本书》、《沟通的艺术》等等,今天读《洋葱阅读法》,我似乎找到了原因:动机不足。
《洋葱阅读法》讲到“如果想真正地开始读一本书,一定要明白自己的阅读动机并发现兴趣点,也就是说,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动机,也不感兴趣,就强迫自己去读,是根本读不进去的。”看来高效的阅读应该建立在明确的目的之上。
讲阅读要具有动机,是不是在说要更功利性的读书?我觉得在自己精力有限,能力也有限的情况下读书可以功利一点,通过读书能实实在在的帮助自己解决一些问题或提升一项专业技能,然后再迁移到另外一个相关领域。也就是从一个点出发,慢慢往外延伸拓展,最后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也能达到广泛阅读的效果。
有不少人提倡读点“无用”之书,其实这个“无用”只是在某个点来看对另一个点“无用”,而从整个时间线来看它们都是有用的。这样的读“无用”之书的其实往往才是最功利的读书,因为他们最终是希望用这些“无用”的东西跨界融合,做出高价值的创新,从而收获更多。这种读“无用”之数是高级的玩法,对于一年都读不到几本书的大多数人,还是好好的 “功利”的读好眼前需要的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