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思维导图》的培训,老师姓黄,颜值比我高,比我瘦,比我年轻。但是,黄老师的课越到下午越没有人想听,大家纷纷低头玩手机,或者干脆提前离开。若不是我们这组像“托”一样的一直热情的回应,整个教室该是多么尴尬哇。
本着我也会时不时站在讲台上的的角度而言,我应该很好的给予尊重,表现出应有的配合度。老实说上午我还能勉强做到,到了下午真心难,不过也算给予了基本的支持。
怎么她的课就那么没有吸引力呢?大家都不想听呢?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了,我们以后也可以规避一下——聪明人从别人的坑上跨过去嘛。而且,对照着想想,我是否也会犯过同样的问题呢?
一、内容方面:
1、对谁讲。
黄老师在开场丢出的一个问题:“我知道在做的都是刚毕业2年的大学生,我们大三大四的时候都为毕业找什么工作焦虑和困惑过,对吗?”
实际情况是,在座的有1/3是工龄有20年左右的,这一拨人在毕业那会儿可没有什么让人操心和捉急的就业问题,就业顺得不能再顺了。2/3是新进大学生,一是面嫩着呢,二是不知道这个问题后面等着他们的是什么,那么就不知道这个时候该不该搭话。所以,开场第一个问题,就遇到了冷场——甚至有人回答说“没有困惑过”。
已经知道来参加培训的学员是公司的新进大学生及后备人才,那这些学员为什么来参加本次培训?为什么要学习思维导图,不好好学或者不学会会损失什么?学到了会收获什么?
我们没有听到这些内容。(事实上,思维导图在企业内有一些用武之地,比如会议记录、工作要求传达,撰写营销方案……用好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对个人成长、对职业发展多少都有帮助的。)
2、讲什么。
黄老师向大家展示过自己画的思维导图的习作,可是,展示这些想告诉我们什么?仅仅是想告诉我们你曾经练习过,而已?那跟我有什么关系?
讲的内容,包括一些案例没有跟我们建立连接,我们听不听有何关系呢?
3、怎么讲。
导入的部分用时太长,从东尼博赞到神经元到左右脑到名人笔记,足足花了2个多小时,学员所有的耐心在这一刻被耗尽——大家都熟悉的内容应该尽量简短;宁可培训结束感觉还有好多内容可以讲,也不能为了填满时间而塞课程内容或刻意拉长。
互动不少,案例不少、练习也没停,可还是没有吸引力。以“发散思维”练习为例:写出回形针的用途,这样的一次“发散性”练习我真没觉得意义在哪里,以至于1234四个组的学员是“懒得”参与的状态。
如果是我,可能会安排“诗人李贺-电信宽带”10多个这样的发散+创意思维的练习:即李贺联想到诗“天若有情天亦老”,再联想到天翼品牌(可以谐音),再联想到电信宽带,谁的中间联想词越少,谁就获胜。这样的练习至少对于这些学员来说有点代入感、有点趣味性。一个练习若不能做到愉悦、知识、方法悉数求全,总得保其一吧。
思维导图绘制练习也是,提前找我们公司要一份可公开的新文件(文档),现场带领大家练习多好啊!
导图的板书有个问题:一张白板纸上板书的内容太多,字就小了,以至于我们后面的2组完全看不见,看不见就容易不愿意跟着老师写写画画,影响课堂效果。
突然意识到,我在重庆时用导图板书做章节小结时也存在这个问题,虽然我当时说过一句话“对于后面组的老师们来说,字会有点小了,现在的重点不是看清楚我写了什么(可以下课后来拍照哈),重点是咱们能一起回忆说出上一章节的重点内容”,但是,现在发现,说了那番话也然并卵,仍然是影响部分内训师(学员)的参与感的,也就影响了整个课程效果。
二、呈现方面:
1、准备。这位老师对PPT内容都没有太熟悉,连番出现讲述的内容和接下来的PPT内容没对上的情况,给学员感觉不好哦——“你都没准备好,我干嘛要好好听你讲?”“你都不尊重我们的时间,我为什么要礼貌的(尊重的)看着你?”
2、距离。老师离我们太“远”了,课间休息没交流就算了;课堂中的偶尔交流也显得那么的单薄和客气。
3、声音。普通话还OK的,但是声音太没情感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员会觉得上一次讲涂鸦的老师比今天的老师要好一些的原因之一。
我们站到台上,一举一动都在学员眼里,包括是否充分的认真的准备,是否真诚有情感,大家都能感受到。若老师自己对这门课都没啥情感没啥态度,怎么向我们传递?让我们有兴趣和喜欢呢?
糊弄别人就是糊弄自己——喔!这句话是李老师说的,怕我癫狂,时不时给我念的紧箍咒。
一不小心说了人家1700个字的坏话,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