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
每每走过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大门,静静矗立在一旁的“两问石”总是让人不经意间停下脚步,细细品味,深深思考。
1936年秋天,浙大校长竺可桢在开学典礼上向新生提出了这两个简单但意味深长的问题,这也就是著名的“竺可桢二问”。正是竺可桢执掌浙大的13年期间,浙大整体办学水平大大提高,学风踏实,师生成果众多,学校也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大学之一。而竺可桢提出并践行的求是精神更是成为浙大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竺可桢在历次演讲中反复强调:“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求是的内涵,他不厌其烦地跟同学们说:“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了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深思熟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