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目的:如何修复过往的创伤,走出恐惧?
阅读方法:泛读
读书笔记:
作者将自己受创伤的内在空间称为“情绪化小孩”,旨在帮助我们了解到这个情绪化小孩并不是本质的我。而如果它接管了我们的生活,就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出现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自已在关系中重复同样痛苦的模式,而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探索内在情绪化小孩的过程,就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这个片刻,意味着看到自己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认同了情绪化小孩,留意到自己在任何时候,如何地被羞愧、恐惧或不信任感所淹没,而行为像个小孩般—反弹、抱怨、妥协,或是让自己迷失在某种上瘾的行为里。
情绪化小孩的两个层面:
外层,即当我们被情绪化小孩所接管时,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包括:反弹与控制;期待与任性;妥协、上瘾行为和幻想。
这些行为下面所隐含的是更为深层的情绪化小孩的内在感觉,包括:
恐惧与惊吓;羞愧、罪恶感与不安全感;需求与空虚感;伤心与悲痛;不信任感与愤怒。
每一次当觉得受到威胁时,我们就会反击,也就是我们使用反击来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当我们觉得不安全、没有得到爱、没有被看到时,就会对对方做出反击的举动。当两个人无意识地以情绪化小孩的状态相处时,他们不是认为对方应该要满足过去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就是认为对方迟早会伤害他,因此,会不由自主地企图以各种方式来控制对方以保护自己,导致彼此之间的冲突、期待落空。
面对这个内在情绪化小孩,我们要试着了解他的行为以及行为下面隐藏了什么,同时把我们的爱与注意力给予这个内在情绪化小孩,而且不带批判地观照着它。这样做并不会让它因此而消失,但是,它不再是那股潜藏在内的巨大驱策力,无意识地驱策着我们的感觉和行为。当内在的观照者越来越有力量,我们的成熟度也日渐滋长时,我们就比较能够和它保持距离。最重要的是要慢慢地练习和它们待在一起而不批判它们。
每当察觉到一个行为模式时,问下列问题很有帮助:
人们和生活正在给予我什么样的回应?或“我正在接收怎样的能量上的回馈?”
我传递出了什么样的讯息而导致这样的回应?
在这些讯息之下,潜伏着什么样的创伤?
下面摘抄的是几种在我自己身上比较常见的情绪化小孩的外显行为:
反弹行为与控制。我们要留意什么触动了反弹行为。不同种类的触发机制有:
威胁:感到被攻击、侵犯、干涉、批判或评断
伤害:感到不被欣赏,没有被顾虑到,或是被拒绝。
期待:感觉到别人的索求或期待。
反射:在别人身上看到一些特质,是自己也有却无法接受的部分。
比较:不情愿地被与别人作比较
失去某人或某物。
感到不舒适或不舒服。
期待与任性:情绪化小孩总是会有所期待,我们害怕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或是担心会受到某种方式的伤害。任何期待总是会导致挫折和失望。没有人会改变自己来满足我们的期待,即使他们试着要这么做。当他人感受到我们的期待时,会产生怨恨不满的情绪,我们也因此无意识地把对方推开了。
我们期待人们准时的背后的创伤其实是觉得自己没有被重视,它让我们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感。
情绪化小孩的内在体验:
恐惧:恐惧感是情绪化小孩的另一个主要特质,一旦了解了我们的内在小孩一直携带着那么多的恐惧,我们就比较能够理解为什么内在这个部分是如此具有影响力。从较高的觉知层面来看,我们能够了解大部分的恐惧只不过是幻象,或是来自过去的经验。过往创伤的恐惧留存于神经系统中。承认恐惧是接受恐惧的开始。两种基本的恐惧,一种是害怕无法生存,另一种是害怕得不到爱。压抑或是避开内在的恐惧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它会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当我们强悍的一面批判内在敏感面的恐惧时,内在的敏感面就会隐藏起来,或者,以暗中破坏的方式来报复,于是,造成了一场内在的战争。
学习接受恐惧的第三步,是开始认知到当它出现时,我们的心智状态与身体的感受。慈悲地观照恐惧,意味着以带着爱与理解的心,来观察当下头脑与身体的现象。
羞愧:总感到自己不够好的内在感觉。当自己被羞愧感淹没了时,我感觉不到自己,当下我不只是对自己没有任何正向的感觉,而是完全感觉不到自己。我的能量收缩,每件事对我来说似乎都要耗费好大的努力与精力,更无法想象自己有能力可以去完成一件事,或者是有任何人可能会来爱我或尊重我。
疗愈羞愧感的简单步骤:
感觉与探索羞愧感;认出引发羞愧感的触动事件;探索羞愧感的来源;辨识自己的补偿机制和行为;与幻境保持距离;小小的冒险。
重拾主导生命的能力:
突破旧有模式:辨识,必须了解自己的认同,以及来自这份认同所形成的信念、预期和行为。深潜:我们必须有意愿深入、彻底地感受伴随着认同的痛苦和恐惧。接受,当受创小孩的痛苦、羞愧与恐惧出现时,学习与之和谐共处。冒险:我们必须有意愿,冒险让自己走出这份认同。
疗愈情绪伤痛:学习接纳与感受。
读后记:
带着解决自身感觉是与生俱来的恐惧感打开了这本书,有时看到一些与恐惧有关的字眼时都会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如发抖、心跳加速等。看完全书才知道自己一直停留在恐惧的这个表层,并没有去深入探究恐惧感的来源以及背后的创伤经验。因此,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触发器,就会出现反弹。正如,今天当家里没有菜,早上开车出门先生看到路上淹了就退回来了,而过了不一会,朋友叫他去汉阳参加同学的超市开业典礼他却毅然地出门了时,那时的自己虽表面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却是书中所描述出的各种反应,而当自己静下来去观照这些情绪的反应时,发现这些情绪背后的恐惧是自己不受重视,被忽略以及不被爱,也是自己对他人一种过高的期待。当我去观照这些时,发现自己出现的是另一种行为模式,妥协。
只想说修行是一条多么艰辛的路啊。
我在参加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年阅读年挑战计划,本年度我要阅读书籍52-100本,请大家监督。每周没有完成的,发微信红包150元,一年没有达标52本的,再发微信红包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