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绍
西医: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中医: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并无“颈椎病”的病名,但其症状近似于中医的“痹症”、“痿症”、“头痛”、“眩晕”、“项强”等。中医书籍也有所谓“骨错缝,筋出槽”等描述。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症就做过如下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还根据症状和部位,将痹症分为筋痹、骨痹、脉痹、肌痹和皮痹。这些描述中包括了对颈椎病的描述,由此可知颈椎病多见于外感风寒湿邪伤及经络,或长期劳损,肝肾亏虚,或痰瘀交阻,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
案例分析:
患者,男,58岁,于2019年7月13日前来就诊。
主诉:颈椎错位导致右肩肌肉萎缩多年。
其他症状:
1、右肩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肌肉萎缩无力,
2、项背肌肉和右手肱二头肌酸痛,
3、无头晕头痛,无手指麻木感。
检查:颈椎5-6-7节错位(可惜报告找不到)。
病因分析:
患者舌淡红夹瘀,提示体内有瘀堵;舌尖内收,提示心气不开,胸阳不振;苔白腻和舌中间凹陷,提示脾胃运化失司,中下焦寒湿内盛;舌下络脉尚可。伸舌画十字线可知头右倾10度左右。
问诊得知患者平时汗出多,项背肌肉经常僵硬酸痛,加之经常低头,活动少,后出现右肩肌肉萎缩才重视起来,结合舌象和问诊可知,患者属于骨错缝,筋出槽导致血不荣筋,致肌肉萎缩无力。
治疗方案:肩颈局部刮
1.颈部:五条线刮透(风府-大椎,风池-大杼,双侧胸锁乳突肌,颈前),百劳四穴重点,新识,新设,(风府到大椎和风池到肩井力求一气呵成,不停顿)-缓解颈部肌肉劳损,使筋柔骨正,拨乱反正;
2.双侧肩颈,从颈根处往肩峰,刮出上臂,重刮肩井,肩髃,肩髎-疏通肩颈瘀滞,引血气充盈萎缩之处;
3.督脉,膀胱经,开四穴,肩胛内侧缘,夹脊穴,天宗和阿是穴,肝肾区-疏通阳脉,生发阳气,气化则津血充足以荣筋肉。
痧象分析:
第一、二次是由番禺清良执砭,第一次没专门针对肌肉萎缩的地方拍照,不过从图片也可以看得到患者冈上肌、冈下肌和三角肌有明显的凹陷萎缩,正坐时头右偏厉害,腰背肌肉紧张,上背部出痧稍多,偏暗红,天宗附近酸胀,
第3次肩背部淡红均匀,毛孔打开可,拨结松筋后颈椎回正些,第10次灯光亮些,痧色不显,较之前更淡些,毛孔打开可,颈椎回正大部。
因为刮第9次发现患者肌肉萎缩之处开始鼓起,静静老师调整了下方案,更加兼顾全身调理,第18次的痧象图可见冈上肌、冈下肌和三角肌明显鼓起充盈起来,腰背肌肉也无首刮时的紧绷感。(其中有富强和杨凯各执砭一次)
当时听叔叔叙述:一开始拍了MR,医生说这种情况是要做手术的,打钢钉到颈椎来固定,需要8万,他自己考虑良久没去做,现在通过18次刮痧,颈椎错位情况得到极大改善,萎缩的肌肉恢复如初,项背僵硬酸痛的肌肉也无大恙。(大部刮痧发生在去年,由于一些因素延迟到现在才分享出来,望见谅勿怪。)
总结思考:
1.颈椎问题(增生或者错位等)都可以通过松筋拨筋使‘骨正筋柔,气血以流’,从而拨乱反正,
2.重点部位重点处理,集中力量办大事,反复催气造气,则结散成气,气通血行,
3.不可因事小而不为,疾病再进一步发展就不是那么容易逆转过来了。
李氏砭法八大理论的运用:
1、通论:李氏砭法是以通为补、以通为泻、以通为治、以通为健。如果能做到经络通、血管通、神经通、淋巴通,全身所有的通道都打通了,这个病自然就能化解;通了以后,就调动了人体气血的正常循环,自愈力就被调动起来。
2、整体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任何地方出问题,触一发而动全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不可把人的某一个器官独立对待。这是中医思维的一个主要方式。
3.脊柱中心错位论:临床发现很多问题病在前面,根都在背后,也就是脊柱。我们先采用刮痧消除脊柱四周因为错位造成的软组织瘀结,完成脊柱的模糊正位。
小建议:
1. 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2.改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3.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
4. 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