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本书,成为樊登读书的一员后,每天2本书是自己定下的目标。搜索了一下,这边书吸引了我,因为标题太令人匪夷所思。我不知道“无知”和“自信”是怎样被结合在一起,成为原因和结果。脑子子的很多问号就会冒出来。你去KTV,经常会听到跑调的歌声,唱的如此豪迈。相亲的时候明明自己条件一般,却无敌自信的直接谈条件。写这本书的大卫.邓宁,对这些现象做大量的研究。他和贾斯汀.克鲁格共同提出一个效应,那就是“达克效应”。
这里我将概念和成因跟大家聊聊。
一是概念。
达克效应,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上世纪90年代由邓宁和克鲁格开展研究的心理学效应名称,简单描述即:
完成特定领域的任务时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作出不准确的评价的现象——能力低者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显著超过平均水平,能力高者会低估自己的能力。
成因
元认知能力:
指个体能知道自己表现的怎么样,也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元认知能力与自身在特定领域的能力呈正相关,能力高者能认识到自己的过人之处,能力低者则不光无法认识到自己能力低下,甚至反而会产生无端的自负。
1、元认知能力缺陷
是能力低者却自负的成因,表现为能力高/低者的元认知能力均存在缺陷,是不准确的,导致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元认知能力是个体在某一领域客观能力水平与其自我评价的中介变量。能力低者元认知能力存在缺陷,无法取得能力测验好成绩,也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通过能力训练,可以一定程度上修正元认知能力缺陷。
2、虚假一致性效应
是高能力者过低估计的成因,即人们进行评价性判断时,会对自己的信念,判断准确性,行为普遍性做出过高估计或夸大。高能力者在进行评价时,会参考他人表现,但当其无法认知他人情况时,由于虚假一致性效应,会错误地估计他人也能呈现与自己相似的表现,对自己能力突出这一特征并不敏感,所以给出自我评价时会有低估趋势。
有很多人都没有真正了解自己,还有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今天我们先说前者。我们其实很多的时候是力量不足的,甚至始终都有感觉,很难凭自己的力量获得准确的评价,做到洞察全部。俗话说:想了解自己,最好听听别人怎么说。生活中我们其实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当你身边的人突然说出一句话,直击你的内心,感觉太懂自己了,你就会判定这个人了解你。有时自信满满,有时自惭形秽......
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偏于主观,而非客观的对自己的能力和品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在之前的读过的一本书里也讲到了,《思辨与立场》。
群体当中会有一些无知者无畏的人,他们出生牛犊不怕虎,他们的能力往往不足,但他们没有能力察觉。我们就会感觉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样。盲目的自信会让你走偏,如何避免我想需要练习。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我们的洞察力,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太过分的主观判断,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认识自我不在于我们的本质,而是在于我们之外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