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力行和感觉认知。
1,文字,单就以本身的存在形式而言,更偏向于感觉认知,除非你练习书法,绘画,你有笔墨纸砚,这时,文字的表达可以转换为身体力行。很多人每天码字写文,无非两种作用,1,日记本,写下自己的想法。2,探索方法,希望以此能启迪更多的智慧,收获一些人生生活的道理。
众所周知,文字最好的出路就是文学作家。没听说过擅长文字的是一名科学家。
众所周知,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知行合一,是方法最终的归处,你永远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你只能用现在的办法,也就是最好的办法,去践行。知行合一。
众所周知,智慧,道理,往往是来自于生活经历,来自漫漫岁月中的练就的心境平和。而无论生活或岁月,都不是靠码字和学习就能获得,你要踏实地生活,细心地感受岁月。
你可以尽力去靠近你喜欢的历史人物的命运轨迹。一是因为你不可能做得比他更好,二是因为,无论何种时代,无论多少的科技进步,每一个时代的主角永远是人,而人的感受无非七情六欲,并不因为时代的变幻而改变。你真正地去了解一个人,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的喜怒哀乐,他的丰功伟绩之下的情怀操守!而历史人物是经过大风大浪岁月考验过的,他的七情六欲早已永远地沉淀在时间长河中,你不过是重复一遍如他那般的精彩。总会有一天,当你豁然开朗,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岁月,你会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在靠近那个喜欢的人物的样子,你绕了一大圈还是回来了。只是希望到那时,你不会懊悔地说:为什么我眼睛只盯着目的地,却忘记了欣赏沿途风景!
正如你只想要努力码字达成一个目的,而忘记了过程中的诸多坎坷和情绪。
——感知偏见,转移。
2,恋爱只能谈,两个人才可以完成,一个人是不行的。
这是简单到幼稚的道理,然而一旦将本质用五彩外衣装饰,少有人还能不被五彩花衣迷了眼。
“你喜欢我,你配得上我吗?”“旅行指南,让你轻松上路”“看青年如何逆袭,三年当上CEO”等等这样的内容的文章或者视频,是不是时常充斥在你的手机上,你也总是会点进去看看。
当你看了“喜欢配得上”这样的文,你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收获,无非这么一句话“我要变得更好,去匹配得上自己喜欢的人”,然而你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才算“更好”,所以,文中出现的那些例子,就成了你暂时的奋斗目标……
但是,这个时候,希望你能够明白,你所谓的“更好”,或许的确不错,但是,放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别人却并不认可。
如果你为了追求伴侣而去变成更好的自己,那么,希望你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把时间投资到被追求的那个人身上。否则,等到你功成名就,以一身完美的姿态重新来到喜欢的人身边,你是希望她/他喜欢你的什么?或者她/他会喜欢如此变化的你?那么,你是不是需要再去找一个喜欢的,并且再次开始变成更好的自己?
还有“旅行指南”“逆袭CEO”这样的例子,你确定你看的是其中的指南?逆袭CEO的品质方法?不,就连你自己也知道,你看的是别人旅行时候的见闻感受,看的是别人从和你一样的身份变成有钱人的逆袭的刺激感。
你只是坐在手机前,一边干着自己觉得乏味甚至慢慢开始厌恶的工作,一边隔着屏幕隔着整个世界,欣赏着别人的喜怒哀乐,然后为之意淫。当你看完一篇文章游记或小说,你收获的不是心灵的满足感,反而是现实与理想巨大落差带来的无尽空虚,我知道你并不喜欢这种感觉,没人喜欢!然后你出现焦虑,你只能花更多的时间一边干着无聊的工作,一边陷入无尽的意淫……
正如你对着手机,看着那几行文字,你接收到的,都是你意淫里想要看到的东西。
——感知偏见,转移!
有的人已经很努力很努力了,甚至觉得自己已经被压榨到极限。
我并不打算反驳你,你的确也已经到了极限,就像你说,你已经忙到,每天连睡觉时间都不能保证!
时间的确是有限的,就像生命一样。而你的想法却总是无限!所以,你应该用无限的想法来牵引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想着我已经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去限制自己找终生伴侣的愿望。
你想要什么,就去努力实现。而不是无病呻吟。
所有的外在形式都只是你还并未察觉的感知偏见!
将它们转移,你得问问自己想要什么!
最后,你要是看到这里来了。你可以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是你养成写读书笔记,善于反思习惯的一个开始。而这。就是你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