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思维模型
02 背景
探讨一件事的时候,如果能够和自己有共同认知的人一起沟通,自己的收获就会很多,但是这个收获是脑海中虚构的收获还是真正的收获自己对此并没有区分清楚,所以要对此进行一个对比,进而输出自己的一个思考结果。
03 分析结论
1:与共同认知的人一起交流,首先这种感觉就是特别棒的,因为双方处于同一认知水平,你说的对方可以听懂,对方说的你也可以听懂,这样的交流就是高效率的,同时因为有共同的认知,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共鸣点,同时也能引发你很多的思考。此外,与这样的人沟通还能让你感受到成长,因为他本身的成长就是非常快的,因为你对他的了解,所以,这种成长你也可以感受到。
2:与共同认知的人一起思考某件事,可能的一个结果就是输出一个同质化的结果,当然还有一种结果就是输出一个高质量的结果,认知相同并不代表知识结构和价值观相同,基于此,就可能产生一个高质量的输出结果。如果是同质化的结果,那么就要探讨一下如何形成这个同质化的结果,即思考过程是什么,取长补短;如果是高质量的结果,思考过程就不需要展开,需要考虑的就是结果与结果之间的互通。
3:与共同认知的人一起实践,我的想法是可以高效的完成这件事本身,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各自的目标以及完成的过程,且出现问题也可以共同解决。
基于1、2、3的分析,结识和自己有共同认知的人能够帮助自己思考的更多,且交流以及完成某件事的效率也会非常高,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给自己带来提升。但是,一定要分清是具有共同认知水平的,而非同质化知识结构的,因为你在这样的交流、思考中不会有任何收获,只是看到了另一个你罢了。
4:与无共同认知的人交流,各说各话的可能性极高,或者一方需要闭嘴去听另一方的言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对方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了解,与这样的人进行沟通,倾听的东西更多一些,发表自己言论的时候也不能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所以,这样的沟通一般应以请教的方式展开。
5:与无共同认知的人思考,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人针对某一件事情的思考得出的结果一定是不同的,这个结果是否是高质量的也不一定,但是,如果想要获得不同的意见进行参考,则是可以的。
6:与无共同认知的人一起实践,这就涉及谁带动谁的问题,意见上面可能存在冲突,所以如果一起行动除非能在意见上面达成统一,如果不能,则应以跟随为主,最终完成的结果也并非你所要的,这个心理准备要提前做好。
结合4、5、6可知,针对没有共同认知的人,和他们一起交流、思考、实践更多的是为了获得一个参考性意见,而非真正的去达成某个目的。
04 最终结论
找到认知水平相同的人去共同完成一件事,找到认知水平不同的人去获得不同意见进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