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南宁进行了字理培训,今天上午曹爱卫老师给我们做了“基于统编教材的“智趣”识字教学设计”的讲座。
曹老师首先就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给我们做了分析,总结了教材的亮点。其中就识字教学,她认为应“识写分流,多认少写”。荆老师告诉我们,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而我们很多老师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超过九个汉字,那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荆老师为我们提出了一个“组块记忆”的方法,即根据汉字或偏旁或性质或用处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化多为少,减少记忆的难度,增加记忆的能力。让我们在教学中多问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发现”这个词在教学中多用用。我感觉这就是要注意课堂生成,要注重迁移,要学会举一反三。在她的带领下,她的团队做了很多微课,看起来挺有意思,也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她在低年级到高年级写字教学的建议是“一笔一笔——一部分一部分 ——一组一组——有选择性”,从牵到扶,从扶到放,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认字上,她讲到了一个“善”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荆老师说,“善”的古文字是上面一个羊头,下面一个目,是因为羊的眼睛充满善意,故“善”字取羊目。她还认为教识字时,识写板块应该分开来,如果边识字边写字,那有些学生写的慢,有些学生这么快,这样课堂的节奏难以把握,不利于课堂教学。我认为有道理。
下午周瑞瑄教授给我们做了“易错难辨偏旁部首集释”。有些比较容易的,我没有做笔记,有些做了。
周教授讲到“人”字头的时候说,人字头中的“人”含义因字而异,非表“人”也。“合、舍、金、命令”这几个字的“人”字头分别是“锅盖、房顶、箭头、屋顶”义。
“八”字头中,讲到了一个“尚”字,周教授说,“八”在这里有扩散之意,只是为了汉字造型美,我们的老祖宗就将汉字“八”倒过来写,其余部分为“向”的变写。
教授说,有些从冰的字本应写作三点水的,如“冲、决、况、净、减、准”等字,皆流俗笔误,将错就错所致。
“犯”,狗咬人,侵犯也。
当周教授说到“吕”字的两个“口”非口也,乃人身脊柱中之节也,我想到了“黄钟大吕”这个词。
“考、老”二字中的下面部分皆为拐杖,因此二字同意,皆为“老”。由此引出“孝”字,下面“子”即为儿孙晚辈,字义即体现出了中华孝道文化。我的体会是,“老”在上为慈,“子”在下为“孝”。
周教授说,汉字学博大精深,这里面包含了民俗学、姓名学等,可谓是百科全书。此言非虚,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