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朋友又聊起了孩子的教育,聊的很晚,也聊得很多。
我的观点是家长要明确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以及自己能为孩子做一些什么。有了这个大前提,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很多。
现在随着微信的普及,各种教育的观点和心得满天飞,甚至互相之间都有矛盾,更多的是一些培训机构的软文。如果家长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不同的观点来帮助自己思考更加有益,但如果家长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一些截然不同的观点就会感觉无所适从,更加焦虑。
前段时间,有多篇内容类似的文章介绍国外的教育,谈论所谓教育分层的问题。这一些文章大多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从多数国人的立场和角度评价发达国家的教育。因为在那一些发达国家,其实人们都是平等的,没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一说,大家都不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或者家庭的命运,学习只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只有亚裔国家的,还保留封建传统思想的才会和我们多数国人一样。因此文中将这个群体作为例外,谈到发达国家的多数人不包括他们。
几乎没有人会送孩子去上补习班,但是会送孩子上特长班或者兴趣班。国外的教育体制是目前最能发现并培养孩子天赋的体制。学校和家长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任何结论。对某一些有天赋的孩子从小就能按照孩子的兴趣特长进行培养。所以,那里的孩子相比之下更有无限想象空间。
《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是一本令程序员闻风丧胆的书,该书作者高德纳在高中原本是想学音乐的,后来进到大学开始学物理,结果因为对一份IBM计算机的说明书不满,于是进入了计算机这个领域并取得卓越成就,获得计算机领域的最高荣誉--图灵奖。
我们虽然知道做教育要因才施教,但在现有的体制下目前我们实际上是因材施教,才与材音同字不同,意思更不同。
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管理,难以教育好个性不同、喜好各异、能力不一的孩子,成为教育上的短板。这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就很突出了。家庭教育大家都知道,也一直在进行中,而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校外培训就风生水起了。
教育部门一再发文要规范校外培训,要给孩子减负,本意是好的,可是一些家长却不买账。因为他们担心无法让自己的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他们宁愿花钱,帮助孩子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昨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专家说中国的教育越来越昂贵,寒门难出贵子。其实,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要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教育从来就是昂贵的。现在我们好像忽然意识到教育昂贵,是因为前面几十年的平等教育让我们养成了习惯。以前,不单是教育,很多住房也免费,很多医疗也免费。
有没有廉价的教育?有!
公立的图书馆提供了这种廉价教育的便利。因为社会进步,图书的出版成本大幅度降低,公立图书馆提供了借阅的条件。如果家长能让孩子养成通过阅读培养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育的成本就很低了。
要知道为什么大家关注寒门出贵子,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是难出并不意味着不能出,有的时候是家长自我矮化限制了自己,限制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