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第一章:世界之罗马人来了
艺凡:罗马人来了?
易中天:对,但是在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也就是曹操十一岁那年有一个外国使团来到洛阳。这个国家远在天边,被当时的中国人称为海西国,也叫犁靬(读如荐),载入东汉官方史册的名称是“大秦”。大秦就是罗马。
艺凡:那这个使团是谁派来的?
易中天:很有可能就是罗马皇帝马可·奥里略·安敦尼。
艺凡:我们派出过使团吗?
易中天:派出过,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外交官甘英受定远侯班超派遣出使罗马,走到今天的伊朗境内却被劝阻在波斯湾海岸。
艺凡:为什么呢?
易中天:当地人告诉他们,通过地中海需要准备三年的粮食,而且在海上是会想家,也会死人的。甘英等人只好作罢。
艺凡:罗马为啥派出使团呢?
易中天:不知道,这只队伍也许是使团,也许是商队,如果是商队,那自然就是丝绸了。
艺凡:把丝绸运到罗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易中天:运到罗马的丝绸经过了长途跋涉,先是经河西走廊到达现在的新疆,然后走南道沿昆仑山北麓前进,走北道则沿天山南麓西行。两条路最后都要过葱岭(帕米尔高原),起点都是长安,也都通往大秦。
艺凡:这就是丝绸之路。
易中天:丝绸之路的开通缘于汉武帝的战略构想,他要联合匈奴的宿敌对付匈奴。联盟的对象,首先是被匈奴打败的月氏、。这些人被驱逐出境,早已不知去向,因此第一步便是要找到他们。于是,一位了不起的探险家出发了。他的名字叫张骞。
艺凡:张骞出使西域。
易中天:但并不顺利,刚出去就被军臣单于抓住了,并关押了10年。幸好最后跑出来了。
艺凡:跑出来之后到达月氏了吗?
易中天:到达了,但月氏却早已没有了向匈奴复仇的念头。张骞只能回国。
艺凡:这一趟不是白走了吗?
易中天:并没有,带回了足够多的世界知识和异国情调。通过他向汉武帝提交的考察报告,中国人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并领略到西域各国之外诸多民族的万种风情。
艺凡:什么风情?
易中天:这是一些闻所未闻的人群。他们有的是游牧民族,比如乌孙、康居、奄蔡、月氏,叫“行国”。有的是农业或商业民族,比如大宛、安息、条支、大夏,叫“土著”。但,无论土著或行国,距离大汉都很遥远。
然而这足以让汉武帝心驰神往。尤其是大宛的葡萄酒和汗血马,更是极具诱惑。商队跟随着军队出发了,只不过商队持续的时间更长,带来的利润也更丰厚。
艺凡:就像现在的一带一路,沿途各国都收益。
易中天:对,其中就包括帕提亚。帕提亚就是安息,只不过中国人管他们叫安息,西方人叫帕提亚。甘英到达安息之日,正是帕提亚人春风得意之时。他们编出故事来吓退东汉使臣,无非是不想失去中间商的好处。显然,这些帕提亚人更愿意从中国商人那里买下货物,然后转手到地中海地区。
艺凡:中间商赚差价。
易中天:于是,从公元前126年张骞向汉武帝提起黎靬,到公元166年罗马使团来华,两大文明的交流在将近三个世纪之内,都只能通过其他国家和民族来缓慢地进行。
艺凡:这也不影响两国的发展。
易中天:对,而且成为超级大帝国和世界性文明。事实上,在使团访华的前半个世纪,罗马的版图就已达到顶点:东起幼发拉底河,西迄不列颠岛,北越多瑙河,南至北非,堪称盛极一时。有趣的是,派遣使团的罗马皇帝和接见他们的中国皇帝,也是两个标志性人物。
艺凡:怎么有趣了呢?
易中天:派遣使团的罗马皇帝和接见他们的中国皇帝,也是两个标志性人物。马可·奥里略·安敦尼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盛极而衰,汉桓帝则意味着东汉帝国的行将就木,正如罗马共和国与西汉王朝的终结,罗马帝国和东汉王朝的开始,都几乎同时。
艺凡:是巧合吗?
易中天:不知道,但把我们的目光引向广阔的世界舞台。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真正看清这两大帝国和两大文明。且听下回分解,亚述:壮丽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