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大学生社会调研,让高校学子带着发现的眼光去深入社会,不是让我们对调研的结果坚信不疑,而是要培育一种探索,怀疑的精神。
针对秸秆焚烧的情况我们对湖北,河南,山东三个省份展开了调研,据此收集了调研的基本信息。我们调研结束之后,我跟一个陕西这边的同学随口交谈,他竟然告诉我他们家乡焚烧秸秆没有人管,甚至没有明令禁止,北方不需要沼气,却需要冬天里取暖的土炕,既然没有更好的出路,索性大家都把小麦杆子拿来烧炕了。我非常震惊,这严重地冲刷着我在之前的调研经历之中自以为已经可以敲定的“无论是严厉措施,还是劝慰警示,起码政府是明令禁止的,哪怕有人要烧,也是偷偷烧,心里有这么个意识,所以战战兢兢,知道自己是不对的”。那位同学告诉我,焚烧后用作烧炕的现象在这边的农村在普遍不过了,这种完全超出我们调查结果的情况,实在令我感到心惊:如果今天没有这样随意的攀谈,我会不会一直笃定地坚信了虚假的真相?
我明白,正如我们走访过程之中,通过访谈、问卷,获取的信息一样,它们不仅仅在信息来源者那里抱有或多或少的主观印象,掺杂了不少认知的偏差与疏漏,同时,这提醒着对于信息的获取者和分析者的我们,也一定要提防着自己思维设下的陷阱。这之所以给我强烈的冲击,是因为它冲撞的不仅仅是事情本身,更是一种固化认知所造成的认识偏差,经济学之中的“禀赋效应“对我们所拥有的的观点和看法也同样适用。当我们相信并持有了一种观点,我们就会对它过度的热爱和依恋,对它的珍视程度会超过这种观点本身的固有价值。
正如我们每个人都秉持着自己的价值观,哪怕它是漏洞百出,但那也是每个人自己所珍视的价值观啊。我们在调研之中总结出来的东西,非常容易形成一套定式的框架,阻碍着我们对待全新地区的认识,在禀赋效应的加持之下,我们趋向于垒起坚固的围墙尽可能捍卫者自己所相信的东西。在思考时甚至仅仅因为惯性固执的框定概念作加持在这个过程中遮蔽掉本来的东西。求知,求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立于世界的角落,我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视野的局限,思维的狭窄,也更加坚定了信念,深化了对这句话的认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事情的评判如果是不小心一遍遍固化认知的过程,那它也是自我设限的过程。所以认识与思考,从来都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这其中的矛盾,也不断敲击着我们树立起来的认识和总结出来的看法。
社会实践,不该仅仅是走访一遭,填一些问卷,写一份报告,得一个结论这么简单——或者说,这些作为形式上的效用,需要一种内核去支撑其形式,形式才会真的有价值。而这个内核,我想,就在于培养青年人的思维,探究,怀疑,发问,不断地探寻,明白什么叫“路漫漫其修远兮”,并且坚定信念,踏实脚步,做好“上下求索”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