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讨论一个敏感话题。可能很多人曾经羡慕有信仰的人,甚至希望自己也有个信仰,但总受困于无法让自己满意地“验证 ”那些信仰。有人告诉我们“you just need to wait for the right time”,也就是你的吉时未到,那个让我们一下子开悟,获得信仰的灵光时刻还未到来。但是如果你真的想有一个信仰的话,除了等待,还有其他的解吗?
罗素在《我的信念》中说:“自然哲学是一回事,价值哲学又是另一回事。两者混为一谈,百害而无一利。...... (在价值哲学的情况中,)自然不过是我们想象事物之中的一部分;真实也好,想象也罢,一切皆可任由我们评估,并无任何外在标准能断言我们的评价有误。我们自己就是终极的、不可辩驳的价值仲裁者,而在价值的世界里,自然不过是某一部分。故此,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比自然更伟大。在价值的世界里,自然本身是中立的,无谓好坏,无须褒贬。是我们创造了价值,我们的欲求则赋予价值。在这个领域之中,我们就是王,如果我们向自然低头,我们的王权就会有所贬损。美好人生应当由我们来判定,而非自然——就连人格化为神的自然也不行。”
罗素提到的这种混淆,就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的身上。
大部分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价值,这些是我们精神上的支柱,是奋斗和生活的导引。一旦找到(或者希望接受)某种意义和价值,我们就迫切地希望证明它们是可靠的、可信的。因为很显然,如果它们是假的,由它们导引下的我们的人生不就是一个笑话吗?没有人想这样,所以本能地,我们会寻求证实。怎么证实呢?在伟大科学主导的今天,科学精神当然是最得力的工具。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借用这个工具,这就属于罗素所说的自然哲学。我们所做的就是用自然哲学去验证价值哲学。
可是,罗素老人家说,这么做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呢?我猜,他其实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个事实:所谓的价值哲学,那些意义价值都是我们脑子里想的,极端一点,甚至可以去胡乱编造,只要你相信、能给你需要的那种感觉就好;在这个领域中,我们自己说了算,我们就是王。说白了,这就是一个纯粹的相信!对于习惯了科学精神的我们,这几乎是天方夜谭,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令人相信的都应该是基于科学验证的。
其实,价值领域里的相信,更多的是信仰成分,或者用“信仰”取代“相信”二字可能更为恰当。而我的理解是,信仰本身的含义就是无条件相信。如果需要证明和验证作为条件,那是为了“相信”,而不是真正的信仰,是无法提供所谓的信仰需求的。当我们说人都是需要信仰的,其实是说,人都是需要一些无条件相信、无需验证的东西来支撑自己的。只有这种无条件地相信才能带来终极的笃定感、安全感。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科学本身的限制性——科学本身在进步,存在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科学验证不可能是一个终极手段,是无法带来终极的可靠性和笃定性的。所以,最可靠的是什么,就是纯粹的信仰,纯粹的无需验证的东西。因为,这有这样,才是不会出错的。
我们追求的不是事实层面的真实,而是内心层面的那份笃定感和安全感。这二者并不是互为条件的。这才是价值哲学的真正意义。
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许多人宣扬自己的信仰时——不管是传教也好,还是以各种方式寻求“信众”,号召大家“为之奋斗”也罢——都极力证明自己“信仰”的内容是真实可靠,经过验证的呢?可能,这种努力证明的行为本身就是不恰当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每个人都可以尝试让别人了解自己的信仰,但无需寻求认可或拉拢;跟随内心,找到自己愿意无条件相信的东西,才是属于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