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光看书名都会觉得有些伤感,《人生一直在告别》。如果可以,能否不告别呢?
答案应该是:没有如果。
所以人生一定会时刻伴随着告别。
不过请相信,每一次告别,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
我很喜欢王臣在《人生一直在告别》这本书的序言里写的那句话:“一篇文章便是一次相遇。”
同样的,一本书也是一次相遇。每一次相遇,都令人雀跃又感伤。
在《人生一直在告别》这本书里,王臣写了15位文艺名流的人生小传。包括简·奥斯汀、威廉·莎士比亚、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李叔同、三毛、顾城、梅艳芳、安徒生、莫奈、可可·香奈儿等等著名人物。
15场相遇,15个传奇人物,15段滚烫的人生。每一个故事看完,都会让人有一种从他们人生经历中走过一场的感觉。有感动、有惋惜、有不舍、有震撼,还有敬佩。
王臣的文笔很流畅,字字珠玑,用15个故事就写出了15段不同的生命色调。
这其中让我最感痛惜的就是王臣在开篇就写到的李叔同的故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如果你不经意间在外听到这首《送别》时,是不是会自觉的跟着唱一两句。
没错,李叔同的这首《送别》早已家喻户晓。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真正的来源。
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写离别的,却不知写的是谁与谁离别。
有一年冬天,李叔同的好友许幻园来住处找他,许幻园告诉李叔同,他们家已经像李叔同家一样破产了,所以他准备离开上海,特来与李叔同告别。
李叔同望着好友离开时落寞的背影,心中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忧伤之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送别》,用以表达对朋友的那种不舍,以及感叹世事无常之情。
但其实,李叔同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首送别,又何尝不是世事无常、欣喜交集。
李叔同是他父亲的老来子,虽是庶出,却也算身在豪门,从小锦衣玉食。但往往天有不测风云,五岁那年,父亲离世,这让他和母亲的生活从此一落千丈。
可终究是李家公子,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没有了父亲的庇护,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依旧能把动荡的日子过得安稳。
他师从蔡元培,丰子恺是他的学生。
一首由他做词的《送别》,道尽人世之离散与世情之无常,成为传世之作。
他是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还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一生著作的作品,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被称为“近代历史上少见的天才”。
可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在他38岁那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痛惜的决定。他选择了剃度出家,在灵隐寺慧明法师座下受具足戒,法名演音,号弘一。
从此,李叔同彻底的告别了这个红尘世界,去到一个每日只有青灯古佛相伴的日子里。
李叔同留给世人的,除了他平生收藏的大半美术书籍作品和自刻印章等,还有的就是让人不知觉间的一声又一声的叹惜。
1942年10月13日,62岁的弘一法师于温陵养老院圆寂。
如果说38岁以前的人生,李叔同是为母亲和世人而活,那38岁以后,直到62岁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弘一法师才是真正的为自己而活。
人生在世,终其一身不就是为了要找到自己的“活路”吗?所以,不管他是李叔同还是弘一法师,他都是他自己。
王臣在《人生一直在告别》里说,其实在凡胎肉身之下,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个平常人,拥有一颗庸常的心,只想按着自己的节奏去活着,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李叔同如此,书里写到的梅艳芳、卓别林、安徒生他们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