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个好像是初中语文教材里面的内容啊,理解起来并没有难度。无非就是诗人忧国忧民,夜泊六朝烟花之地秦淮河,却又因为歌女唱了亡国之音而心情沉重,深感晚唐时政腐败,上层只知享乐而作。
其实歌女唱曲不还是为了满足这些达官贵人,文人士子的娱乐爱好?人世多艰,商女也只求活而已,让小杜这么一写,还背上亡国恨了。后世一些不通的人,把国事行偏归咎于红颜祸水,喜欢拿这句诗来感慨。其实这样并不妥。
这首七绝是极好的,理解诗意不难,不妨讲讲这首七绝哪儿好。
首先看韵脚,押平水韵,“沙,家,花”,没有古今错韵,念起来味道很足。再看平仄,首句平起押韵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几个位置是可平可仄的,完美合律,充分体现了晚唐诗歌格律体的成熟。读起来抑扬顿挫,音韵优美。
再看写法,“烟笼寒水月笼沙”,起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承句写出时间,地点(秦淮河)和环境(近酒家)。
转句不再写景,用否定的句式蓄力“商女不知亡国恨”,从景致转到人物,从作者转到商女,还留下个疑问:为什么突然转到亡国恨上来?为什么突然从这么美的景色转到如此煞风景的思考?尾句作答:那是因为她们在另外一条船上唱着《后庭花》啊。小杜很聪明地用“隔江”两个字点出了,我并没有去喝花酒啊,我在江的这边船上听着这靡靡之音,痛彻心扉啊。
好吧,我们都信了。确实是忧国忧民,听曲儿伤到了爱国的心肺。杜牧的写作技巧娴熟高超,后两句拔高了整首七绝的意境,其实他也不是说商女不该唱,间接地讽刺的是那些荒淫无度,寻欢作乐的上流人士。因了这一层,才让这四句成为不朽之作。
顺便讲一下,为什么《后庭花》就是亡国之音?
因为这是活生生的例子,这首诗就是二百多年前被隋朝灭掉的南朝陈后主的艳诗《玉树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 陈叔宝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这种艳诗就不用解了吧。每到一个朝代走下坡路的时候,诗歌风格就会走出隐士派和享乐派来,没有志向,追求男女之欢,得过且过,这种写女子宴乐的诗文也会大行其道。
杜牧也是站在江对面的小船上感受到了这一点,愤而成诗。不过他无法也无力改变大唐的命运。
本文由梧桐树边羽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