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想着修改一下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发现虽然清楚要改什么,怎么改,却改不出来。那种感觉就好像被鱼翅卡在喉咙,知道方位,却吞不下去吐不出来一样难受。
最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之前开始日更时,一般写的是自己的经历,无论素材多与少,都能一气呵成,畅快淋漓地把一篇文章写完。而现在,想再日更,脑子一片空白,找不到主题,没有案例,也没有素材。
难道,这么快就江郎才尽了?
花了两周时间,精读了《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里面干货满满,素材案例丰富,通俗易懂,每个写作技巧都说得深入浅出。可实践起来却很难。
我承认:这两天懈怠了。因为身体的疼痛,导致情绪一落千丈,无心学习,无心观察,无心生活,沉溺在网剧里。我需要时间调整过来。
今天,该是面对这些写作问题的时候了,重新振作。进步之前都会面临丛生的荆棘,放松心情,大胆向前,把这些荆棘一棵棵砍掉,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问题需要一个个解决。写作主题、素材需要日积月累,而修改文章刻不容缓。因此,今天我花了20分钟的时间仔细阅读了弘丹老师的《从零开始学写作》第8章“如何修改文章”。
弘丹老师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了这段篇章:
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举了多个大文豪对于修改文章态度的案例,如:曹雪芹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的7遍修改;海明威的39遍结尾重写;欧阳修的随时修改;杨朔的密麻手稿;美国约翰·欧文的四分之三改写人生。让我彻底明白改文章是一项必备的技能,要想出来一份优质文章,就必须学会修改文章。因为,大作家就是这么来的。
其次,直入主题,介绍如何修改文章。我们都知道,做一件事之前,都得考虑周全了。这里,弘丹老师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更好地修改一篇文章。
第一个方面:修改文章前的准备。端正态度,把写和修改分开来。一边写一边改,非但不能写出优质文章,还会扰断写作思路,降低写作速度。
第二个方面:站好修改的角度。文章的受众群体是读者,不是我们自己。一篇文章想要得到读者的认可,就必须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阅读这篇文章时的各种问题。
第三个方面:修改的原则。简单地说:是写作规矩。在写作时,给自己设定好主题思想,修改时严格按照这一规矩进行大刀阔斧地删减,把没营养的树枝末叶砍去,使得主题思想更明朗。
第四个方面:从整体到局部,查看并修改文章的五个重要部位:主题、材料、逻辑、语言和标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否明确关系到文章是否言之有物。材料是否与主题相关,若关系不大,正如一棵看似硕壮的参天大树,却空洞无物。逻辑是串起一篇文章的准绳,缺乏逻辑性,这篇文章将显得零零散散、杂乱无章,让人读了,脑子一片浆糊。语言是一篇文章的外衣,穿上了精雕细琢的外衣,可以让文章显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而标题自然是思想的概括了。自媒体时代的标题若不能吸引眼球,也就失去了很多被看见的机会。
再次,作者就语言的部分做了详细的解说。
最后,倡导我们多学习大作家的手稿,从中领悟修改文章的技巧。
以上修改技巧,看似简单,却很难执行。就像雕刻玉石一样,我们需要先研究这块玉石的结构造型,选好下手的方位,然后一点一点地雕刻,非常耗费心神。
成长都是艰难的。需要摆正心态,摒弃一切杂念,眼里只盯着目标向前走,才有可能到达目的地。大作家海明威曾说:一切初稿都是一团狗屎。要想文章越来越优质,修改是一条必经之路。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