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
走进西宁的山陕会馆,首先让人看到的、并且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这十个字了。
这应该是我第三次来西宁了。每一次来体会到的人文风情都是不一样的。
记得第一次来西宁的时候是去年的九月份,来之前对西宁的印象就是很多地方都是牧民,到处应该都会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回族的朋友应该比较多,大街上应该会有人骑马,青海湖应该就是西宁城的主体了……
来了以后,才发现我的这些不知道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对西宁的印象完全是在胡说八道。就像南方的同学以前跟我说的,在来甘肃之前,他们以为甘肃的孩子上下学都在骑骆驼、到处都是荒滩隔壁、随处可见蜥蜴等等;在遇到内蒙古的同学之前,我还会以为内蒙古到处都是草原、内蒙古的孩子从小就会骑马射箭、内蒙古的人不住青砖瓦房,而到处都是蒙古包。至今还记得那个来自内蒙古的同学在给我们普及他们那边的生活常态的时候的那种无奈的眼神和语气!
西宁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座跟兰州很像的城市。兰州是倚仗黄河建立的一座一线天的城市,细又长;而西宁也有他的河水——湟水河,也是很苗条的一座城市。
由于西宁的海拔较高,所以西宁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特产,说到这里大家了解的人应该已经猜到了吧——冬虫夏草。冬虫夏草常产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度,它的产生是非常有意思的,虫卵变成小虫,钻进湿润、疏松的土壤里,等到把自己养的肥肥胖胖,由于某种原因,幼虫会头朝上尾朝下死去,渐渐的内脏消失变成一个躯壳,这就是“冬虫“。经过一个冬天,第二年春夏季菌丝开始生长,从躯壳的口或头部生长出一颗紫红色的小草,高2-5cm,这就是夏草。
由于冬虫夏草是一种中药材,不属于药食两用物质,也就没有买来尝试,仅仅是见识了一下。
除了最出名的冬虫夏草之外,声名远扬的还有耗牛肉。高原的耗牛肉质是比较精美的,青藏高原的藏——西藏没有去成,但是可以在同样海拔很高的青——青海来尝一下牦牛肉。
山陕会馆,最初建于清光绪年间,后来遭焚,1899年,由陕西和山西的商人再度筹资重建,其中包括钟鼓楼、关爷殿等建筑。
去的时候附近空无一人,在会馆的门前坐着一个老人,手里拿着一个旱烟袋席地而坐,配上他身后的那扇大红门,竟显得颇有年代感,要不是门前不远处停着一排汽车,我都差点以为我穿越了。
会馆是免费开房的,进了大红门,就是中国典型的对称结构的建筑,左手边是一个鼓楼,右手边是一个钟楼。在古代,钟鼓为祭神、迎接神灶之用,晨敲钟,暮击鼓,至今还有“钟鸣闻全镇,鼓响震十里”的说法。
清乾隆年间,山陕商人带着冒险精神,带着中原的文化、中原的贸易商品来到青海以及藏区进行交易,中原文化和商品的留入,极大的丰富了青海人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同时,商人们又携带着极具地域特色的青海的特产和青海的文化回到内地交易,大大的推动了青海的经济发展,民间甚至有“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之说。
会馆除了作为商人的驿站、维护同乡同行商人的利益和调解商业纠纷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在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的年代,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就像一个集市,又跟甘肃一些农村的寺庙一样。有说书的、做小买卖的等等,特别是有戏班子的时候,那就更加热闹了,不管是小商小贩还是看戏的,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好不欢火。
走过钟鼓楼,会经过一个象征性的戏园子,再往里就到了东厢房和西厢房,现在是作为两个展厅来使用。从展厅一开始,记录了从乾隆年间开始,一直到近代改革开放前后,那些流经山陕会馆,最终融进青海人民每个人的生活中的物品。
他们静静的躺在展柜里,但是却异常的严肃,仿佛在向我这个来自一百多年以后的参观者讲述着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他们所经历过的的繁华,他们或许曾经也陪伴着某个人度过了或者是短短几天、或者是几年、又或是一辈子的时光,他们也有他们的熟人,也有他们的主人,他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一年四季,一次又一次花开花落,一辈又一辈的生老病死。时光在他们的脸上划过,使得他们看起来饱经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