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不同的工作坊中都跟学员讲过复杂系统,自己以为对复杂系统已经理解的足够了,但前两天在写《敏捷转型与组织变革的思考》时,才发现在复杂系统的进化过程其实并没有想的特别清楚。在那篇文章中我描述了为组织变革提供动力的“中医式”方法并相信组织一定会进化,但并没有想清楚进化本身。所以才决定写这篇文章,重点思考这部分内容。
复杂系统理论是敏捷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我作为IT团队教练对组织进行敏捷转型或创新变革的理论依据。
关于复杂系统的特点,我们经常用行为不可精确预测的事物来比喻,比如具有自组织性的生物群体,或是某些同时具有自组织性、动态性、非线性、互动性等特点的事物。当我们面对这些事物时,传统的因果论往往让我们无法看清真相,而系统的自适应性与涌现性越来越能显示威力。人不再只是资源,而是复杂系统本身,同时和其他复杂系统又互相影响。特别是其变异性对我们也越来越重要。
对于组织或团队来说,其实就是复杂系统。用传统的方法很难描述这种复杂系统。举个例子:把沙粒撒在桌子上,会自然形成一个沙堆,沙子越多,坡度就越大,直到某个临界点,最后一粒沙子会导致整个沙堆塌掉。这就是著名的沙堆效应。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沙粒可以导致坍塌,但我们无法预测哪一粒沙子引发了这种反应。和传统的还原论不同,我们面对复杂系统时,仅仅对局部的观察很难获得对整体的认识。即使我们了解每个部分的特性,也无法完全了解每个时间中它们之间的互动情况。
由于复杂系统的这种“蝴蝶效应”,当我们面对复杂系统时,不能再用性线的思维去预测,而是应该利用高频次地经验性反馈来观察系统的演化轨迹。不能再希望通过某个根本原因来描述系统变化。复杂系统中的所有部分都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时时在变化之中。虽然不能预测,但我们可以利用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性与变异性。比如系统内的局部的突然变化可能引起系统及其他相关次系统的重大变化,即组织的进化。这也就是我在之前的《敏捷转型与组织变革的思考》中提及的:通过刺激组织局部为系统进化提供动力。
那么这种进化和什么有关呢?我觉得主要有三点:
1. 系统的稳定状态
因为复杂系统是时时处在变化之中,所以其稳定性也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即使系统当前是相对稳定的,也只是其处在某个进化阶段而已。那么我们怎么对其进行度量呢?一种方法是将系统行为偏离平均变异程度作为系统行为的特征加以观察,比如中医理论中的诊脉,其实就是相对特征的比较过程。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测试系统不稳定过程中的回归力度。回归力度越大,系统越偏向稳定。
2. 环境
和传统的系统理论不同,我认为环境也是系统的一部分。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价值观等都是环境的反映,他们的变化都会对系统产生影响。环境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客观环境上,也包括心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组织或团队,这种系统受心理环境变化影响就更加大。我 们无法把环境与人完全分开去测量他们的活动,而应该通过搜集相关证据与系统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组织或团队中的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面对环境所做出的反应也都不同。系统既受个体影响,也影响个体。所以收集的数据必然也要既包括个体数据,也包括群体数据。系统中的个体会主动选择适应环境来进化自己,而环境也可以帮助个体进化。
3.互动频率与时间
对于复杂系统来讲,每个系统都会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互动上,也反应在时间上。系统中发生的事件在不同的时间上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不同的互动频率也可能会对其他事件产生影响。
组织或团队是复杂系统,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其与很多相关系统产生互动,其是非线性发展的、不可预测的,具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适应性的、自组织性的。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把其看成静态的加以控制。其发展不仅能够向前,也能够出现倒退。
从敏捷转型与组织变革的角度上看,我们不能用还原论把组织简单地还原成单一个体来看,而是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观察个体的行为,并把它们看作是不同进化阶段的变化过程。在时间加工的作用下,描绘出组织的或团队的变化轨迹。这是我们面对变革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