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部经典的作品,无论是否真正的看过或读过,大家的心里对它是有一个心里的印象的。以至于当同事听我回答正在看该片时,不由的感叹了一句“啊?!你竟然在看《傲慢与偏见》!”,语气里就好像看到了外星人一样不敢相信。我不置可否的笑着搪塞一句“陶冶一下情操嘛”,然后继续。
“这种”是哪种?竟然是哪然?是他对这部作品有偏见,亦或者是对我有偏见吗?我想也不是了,只是他还没有了解我的这一面而已。如果不是有这样的交流机会,可能他永远也了解不到这一面。
人有很多面,我面对不同的人,不同角色的,不同关系的,不同亲密程度的,甚至在区分不出亲密程度情况下不同性格的人,在相处的时候都是在以不同的侧面与他们相处。跟不同的人相处有不同的情感需求(同一件事会跟某些人倾诉,不会跟另某些人说。同一件事跟某些人这样说,跟另些人那样说),在没有各种外力突破的情况下,我几乎以定式的形象在与同一个人相处(又以不同的形象与不同的人相处)。只有在不经意间或者外力情况下或者主动去突破、去了解的情况下,发现了对方的另一面,才会与对方有一个新的认识,也才会改变相处的方式,与之的关系也才会有一个新的突破和进展,反之别人对我亦然。
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程度,构成了对这个人的认识,也就是对这个人的人像观(类比于世界观是对世界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就是一种标签,当这个认识的标签固化下来就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就是我们与对方相处时自己一言一行的内在原因,而一直坚持对这个人的当前认识,并以当前的认识为前提去对待他,而不去抱着开放主动的态度去认识他的更深处,这就是一种傲慢。
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与很多人保持固化的关系和相处状态,这无可厚非,所以对于同事对我的惊讶我也很理解,这是正常的。这些关系是需要机缘巧合或者外力作用来突破的。但是对于在乎的人,亲近的人,希望我们不要抱有这种偏见,希望能主动的去发现,去认识,而不是潜意识默认他就是这样的人,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认识到另一个人最内心深处的一面(也或者我们永远无法下定判断:我已经完全的了解了他)。
扯的有点远了,个人毛病请谅解。言归正传,还是来聊一聊影片给我的印象吧。
事到如今对影片的情节已经记不太清,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英式的礼仪,双方见面总会有一个先行礼,另一个回礼。这个仪式感代表了一种距离,但也代表了一种友好开放的态度。不论两者之间有多大的差别,或者多大的误会,又或者彼此存在多大的偏见,都不会影响两者还有交流的机会。正是这一次次交流的机会,使得男女主才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方,并慢慢的开始理解对方并最终走到一起。记得开始的时候,男主对女主的家人有误解,而女主对男主的为人有误解。但命运的牵绊总是拉着女主的生活时而不断的遇到男主,两人才慢慢的相互了解。男主看到了女主的思想独立和聪明睿智,而女主也看到了男主的善良,最终有情人走到了一起。
看影片时我会想自己可能更像里面的哪个角色,想象自己的局限性是什么。我们的品格价值观、思想受家庭的影响很大,自己的性格其实也代表着这个家庭的性格。不同背景成长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这就是偏见的由来,也是傲慢的原因。片中的五个姐妹,虽然性格各异,但也都有着这个家庭的印记,只不过不同的人,发扬着不同方面的品质。她们有的人受父亲的影响比较大,有的人受母亲的影响比较大。大女儿善良略显软弱,两个小女儿活泼稍显任性,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女儿特别喜欢弹钢琴,独立安静,微显孤僻。伊丽莎白有些自我倔强,勇敢坚强,有思想,有才识,人格独立,深深的知道自己的内心,干脆而大气。她也许不是父亲最疼的女儿,但肯定是父亲最爱的女儿。这种爱不仅仅是父亲对女儿的那种爱,还包括把女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的尊重与欣赏。现在还记得,伊丽莎白与父亲最后谈话的时候,父亲的眼神中泛出的光,那不是泪光,而是由衷为她而幸福的光,以至于女儿跑出了门,父亲一个人在房间依然情难自已的会心笑起来。父亲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问女儿这个人很有钱,你觉得这样你会快乐吗?他很固执骄傲自大,但是如果你喜欢他的话,这样也没有问题(电影的原话大意)。他只关心女儿是否快乐,是否喜欢,他相信女儿的判断,也尊重女儿的选择。我想这么多年来肯定也是父亲一直在支持着她。
希望每一个尊重自己内心的人,都能有同样尊重你内心的爱人、家人和朋友!
后记
最近有点小茫,距离观看该影片已经过去了有段时间。基于一个承诺,想郑重的拿出一段时间来写一下感受。其实也还是那个毛病,想拿出一个完美的东西,觉得没下笔就还有希望,殊不知拿不出一个成品其实是更逊的一件事情,所以不如硬逼着自己来突破这条界限,能交出一份答卷才是最基本的完成度,也才能表达出一个最基本的心意,否则都没有表达,又如何能盼得一份理解。总之希望你快乐,幸福!元旦快乐!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