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是一本研究如何陷入贫穷的书籍。
通常的观点认为: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缺乏技能。贫穷是个人问题引发的后果,很难改变。
作者从稀缺的角度入手,认为贫穷更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稀缺心态导致的。
当“拥有”少于“需要”的时候,比如缺钱,就会产生稀缺心态。
稀缺心态会极大的俘获注意力,将我们的思想强有力地转向未得到满足的“需要”。
此时,心智容量会大大降低,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减弱,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在稀缺心态中,几乎人们的智商都会降低!
而与此相对的是余闲心态。富人注意力不会被贫穷强烈的俘获,他们的心智等各方面都会表现良好。
作者做了一个实验,给小贩提供金钱。小贩因此会有一段时间的余闲,可过不了多久,又会回到稀缺状态。
为什么仅仅提供金钱不能解决问题?
因为穷人难有富人的余闲心态。即便给了资金,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并没有改变过来。依旧整天鸡毛蒜皮,只关注生计,没多久就又回到原状。提供金钱只不过让其支撑的时间更长一点。
“改变心态,才是人们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作者提到。
然而,在贫穷的状况下,怎样从穷人的稀缺心态,改变成富人的余闲心态?这似乎不可能。整天维持生计,哪里来的余闲呢?
马云说过:“我们可以消灭贫困,但不能消灭穷人。”
这句话即鼓舞人心,也让人沮丧。
鼓舞人心的是随着物质的发展,大家都不愁吃穿了,贫困可能是可以被消灭的!
沮丧的是稀缺心态还是大多数人的主旋律,社会依旧会有富人和穷人之分。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则古训:“人穷志不穷。”
意思是人可以穷,但志向不能穷。穷人有了远大的志向,注意力则有可能从稀缺中转移出来,心态则有可能改变。
我想这才应是作者“改变心态”的真意所在吧。
穷人有了志向,迈向富人阶层便有了最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