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充满小院儿的不仅仅有欢声笑语,还有大大小小一二十口子人。如果不是一下来了这么孩子,王永才老两口平时还觉着这个半亩多的院儿还挺大,现在光小孩子就五个,更别提还要加上儿媳妇儿和女婿了,冷清的小院儿一下热闹了起来。
这么多人别的不说,光吃饭就是个大问题啊,不过,老王家有个大厨级的三女婿,这下让冯秀珍轻省很多。本来按她的意思,康建华算是新女婿,怎么也轮不着他来做饭啊。但三闺女说了,他到这儿干不了别的,就让他做饭伺候大家。再说了,他一年来不了一次,来一次给大家做几天饭也是应该的。三闺女这么说吧,其他几个孩子也在旁边帮腔,“你就把自己当成佘老太君,坐着指挥就行了”。佘老太君是评书杨家将里老令公杨继业的夫人,由于王永才喜欢听评书,所以他家的人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一说老太君大家都明白指什么,意思就是让她光动口就行了,动手的事儿就用她管了。但冯秀珍属于那种劳碌命,谁干活儿她都不放心,就算你说不用她管了,可她还是要各处看看,就怕孩子们哪儿出了差错。要么王永才老说她有福不会享呢。
大闺女家做生意,平时手头儿宽裕些,大女婿也不是小气的人,每次来的时候都会带不少东西。二女婿老实本分,虽说手里不怎么富裕,但人有把子力气,平时农忙了,家里有啥干不了的活了,二女婿不用叫就自己过来,帮助干完活儿再走。三女婿平时话不多,但特别懂事儿,交待过的活儿,肯定给你办的漂漂亮亮的。更何况他还做的一手好饭,到哪儿都受欢迎。老王家这三个女婿,各有各的特点,但最让王永才自豪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这三个女婿都懂得疼媳妇儿,自家闺女在婆家不受气。今天来之前大闺女、二闺女就和冯秀珍打过电话了,说她们今天会买好菜带过来,家里什么也不用准备。闺女孝顺、女婿大方、儿子懂事儿、媳妇儿孝顺,老王两口子对这些孩子真是没的说,当然,除了那个不让人省心的二小王睿刚除外。本来前段时间八月十五,大女婿、二女婿来的时就买了很重的礼。这次来,除了鸡鸭鱼肉的没少买之外,又买了很多小孩儿吃的、玩儿的,还有小衣服。家里添丁了,并且还是俩,这当姨的、做姑的,总想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情。
康建华甭管来到岳父家,还是去北京大舅哥家,只要快到做饭的时候,不用别人说,他就自动换上围裙,准备下厨做饭。他算是摸着门道儿了,因为他听夏雨偷偷说起过,家里人做饭水平一般,关键时候,还是要看他这个女婿露一手,也算是给她这个老王家的疙瘩闺女抓面子了。这不,自打大姐夫、二姐夫他们一进家门,简短寒暄过后,建华就开始问今天都有什么菜,看看如何安排今天的午饭。为了防止冯秀珍在旁边指手画脚,爱打麻将的大闺女进了家门,分别和两个小奶孩儿亲热过后,就拉着她娘坐下准备磋上两把。大女婿也爱玩儿,这就三个人了,一平让王睿奇看着孩子,她也想坐下来玩一会儿。大闺女和女婿平日里忙,也顾不上玩儿,也就到娘家了,能稍微放松一下。一平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人带个孩子,那就更玩儿不上了,现在他们想玩儿就玩儿吧。打牌的打牌,做饭的做饭,看孩子的看孩子,整个小院儿里满是浓浓的生活气息。
康建华做的饭菜,你要说有多精致,那绝对谈不上,但家常菜的味道,那是相当到家。去年来定亲时,他是还没过门儿的女婿,冯秀珍是万万不会让他做饭的,就算建华不在意,她这个未来的丈母娘却不能不当事儿,就怕日后被村里人指指点点,万一以后传出去说女婿一进她家门儿就做饭,怕对女婿影响不好。建华压根儿就不在意这些,他一年都来不了一趟,别人爱说啥就说去呗,嘴长在他们身上,想说拦也拦不住啊。可他看岳母挺坚决,也就没再坚持。这次再来可就不一样了,婚结过了,孩子也有了,夏雨再安排他做饭,岳母也没有硬拦着,只是嘴上说,“这三丫头就知道欺负老实人,你们都不做,就指支使建华做”,夏雨忙回应她,“你好好打你的麻将,别的你就别操心了”。
麻将打到半截,冯秀珍抓起一张牌,忽然“呀”的一声大叫了起来,其他人以为她自摸了呢,赶紧过来看看她胡的啥。哪知她一边往上站,一边嘴里嘟囔着,“恁不叫我管,不叫我管,你看我不管差点儿就出岔子了吧?”夏雨忙问她,“老太太,出啥岔子了?”“买的米都忘了蒸上了,建华不习惯吃面,我特意叫恁大大买了二十斤米”,“嘿,我还以为是多大的事儿呢,原来就是蒸米饭啊,不蒸也没事儿,他也能吃馒头”。你还别说,这老太太还挺用心。伺候闺女月子那段时间,虽然她每顿都有面食吃,可她发现亲家母他们还是喜欢吃米饭。想想也是,人家那儿就是大米产区,并且是那种一年一季的,特别筋道好吃。再说了,那边也不种小麦,以米为主食也就不足为奇了。本来王睿奇说他去蒸,让冯秀珍告诉他大米在哪儿就行了,可她又怕大儿子平时饭做的少,再把大米蒸坏了,她不放心。于是就让王永才帮她打两把,她先把大米蒸上再过来。嘿,你瞧老太太这劳碌命,这不自找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