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假期,蓉姐的儿子又成了全村的焦点!
在别家孩子旅游,玩耍时,他却利用假期跑遍市场,做了一份策划方案,还被一家著名企业采纳,名利双收。
当被告知这件事时,蓉姐夫妇都表示,不知道儿子在做什么,以为天天只是出去闲逛。
今年高考,她儿子是全村唯一一个考上全国重点一本大学的孩子。
这件事,曾一度让很多长辈们大跌眼眶。
因为,日常在自家孩子读辅导班恶补,或在家奋战写作业时,
蓉姐的儿子却总是在“玩”,“诱惑”的孩子们不能好好学习。
在别家,因为孩子学习全家总动员鸡飞狗跳时,
蓉姐家却是一片祥和,一家人不仅有说有笑,还经常和儿子一起出门散散步。
所有的邻居都认为,父母在管教上这么懒,这样“纵容”孩子“玩”,早晚会害了孩子。
结果,却出乎意料!
那些很“懒”的父母,却能养出勤快优秀的孩子,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
父母“无作为”,孩子才能有所为
在《富爸爸穷爸爸》中有这么一句话:“忙碌的人常常是最懒惰的人。”
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很多时候,家长越是忙忙碌碌,越是收效甚微。
孩子写作业时,我们集中十二分精力的去监管,同样的题却一错再错。
孩子阅读时,我们费尽心思的一个发音一个声调的去辅导,下一遍却更加糟糕。
孩子的业余爱好,我们也要一一把关,结果兴趣成了无趣。
这些所谓的忙碌和辛苦付出,最后却成了最无用的功劳,收获也是适得其反的效果。
其实,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
很多时候,父母“无作为”,孩子才能有所作为。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蓉姐说:“我和爱人工作时间很紧,平常都是儿子自己规划学习时间,我们偶尔和孩子谈谈心,听听孩子的想法。”
不要总觉得,孩子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其实,在3岁左右,孩子就开始拥有独立观察和模仿的能力,且会有一定的规则性。
很多家长总认为,教育孩子一定要严格管教,今天的严厉是为了孩子的明天。
最近,一些“铁腕父母”、“爸妈一个红脸,一个白脸”等教育谋略,极为盛行。
但孩子被逼迫取得的成绩,却永远不是自己想要的,仿佛身处枷锁之中。
就像张德芬在《不要活在父母的期望里》一书中曾说:
我们常常被自己的念头所困,好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捆住了我们的手脚,让我们动弹不得,然后我们还抱怨说:都是他们,才害我这样的。
这是多少孩子崩溃的心声。
与管教相比,孩子最需要的是做自己。
樊登曾分享,他儿子从幼儿园开始,写作业他们从来不陪同,
更不会勤快的为儿子检查作业,但儿子的作业从来都完成的非常好。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不仅成绩优异,更会与他和妻子主动讲述一些自己的失误和一些看法。
对于儿子的教育,更是懒得采取监管手段,更不会一个严厉,一个温柔的,企图间接去控制孩子。
当父母的管教成了一种习惯时,孩子的主动就开始退化;
当父母的管教成为一种负担时,孩子的学习精力就只能用来应付父母。
父母只有适当的“懒”一些,再“无作为”一些,放下手中严格管教的缰绳,孩子才能拥有驰骋的能力。
太听话的孩子,走不出属于自己的路
我们总是在孩子身上寄托很多美好的期待,想给他们最稳妥的未来。
让孩子听话,更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要求。
父母根据自己认为的美好未来,去控制孩子,让他们活在被规定的框架里。
可那些美好未来,也只是父母眼中的完美。
更甚者,有的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口号,把孩子变成了自己的“囚徒”。
对孩子的控制,更是恐怖如斯。
为了打造一个“完美”听话的孩子,完全无视孩子的想法。
曾听过这么一则故事:
在班级里,老师让每个学生报名一项喜欢的乐器,参加课外特长班。
老师告诉孩子们,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
第二天,学生们都开心地报了自己喜欢的乐器,却有一名男生闷头不语,好不开心的样子。
老师问他为什么,他却说不知道怎么去选择,妈妈帮忙选择了小提琴。
老师问:“那你喜欢小提琴吗?”
男孩却茫然的摇头说:“我真的不知道,我是听妈妈的话才选择的。”
后来,老师也发现小男孩是真的不喜欢小提琴。
那些父母选择的路,最后,却成孩子人生的拦路石。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逼孩子只能听话懂事,简直是对孩子心灵最残酷的刑罚。
在这条残酷的规则里,孩子不能有自己,更没有自己的灵魂。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
控制孩子,逼孩子听话,不如适当放手。
父母的“懒式”教育,更能让孩子自己成长,拥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心理学家证明,孩子的自控能力远远超出父母的想象。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让一些学生参加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将学生分为两组:
一组,每个学生答完一道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
一组,不给任何的奖励。
在两组学生休息的时候,实验者却发现:
给予奖励的那组,在自由活动时,只有极少的学生在继续解决问题;
而不给奖励的一组,大多数学生都自我主动的热衷于去解尚未解答的题目。
结果可以看出,在外在因素的控制下,人的求知欲望不仅没增加,反而降低。
但自发的兴趣下,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反而很强。
父母“懒”一点,学会放权,对孩子的自我独立是成全,更是助力。
父母学会放手,孩子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那些被肯定的孩子,才不会让父母失望
在成为父母之前,我们也都曾是孩子。
也都有过无数期待,渴望被认同,被父母肯定。
父母一个欣赏的眼神,我们都能延伸出无限的动力。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你越是给予孩子足够的肯定和认同,越能提高他的自信心和自我标准,孩子离期待的目标就越接近。
父母越是给孩子足够的信心和自由,孩子越是能够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
反之,那些“勤劳”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事事监管,次次代办。
不仅教不出独立自主的孩子,反而使孩子因为被控制,而失去独立的欲望或更加猛烈的反抗。
去年,曾有这么一则新闻,一个12岁的男孩因为写作业,打了自己的妈妈,最后,母亲无奈选择报警。
当警察叔叔来造访时,孩子却伤心的说:“她能打我,我为什么不能打她?”
原来,母亲如往常一样辛苦的辅导儿子写作业,手段也是一如既往的雷霆。
威胁利诱都试了,孩子却没有像以前一样听话,甚至还出手打了妈妈。
虽然警察表示,母亲是为你好,才会这么严格的。
但这严格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为他好,而是被一次次的否定,被一次次地打击。
罗曼罗兰说:“严厉的教育会像烧红的烙铁,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中。”
最后,母子虽然握手言和,但这伤害却已成烙印。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父母不许反抗的严格管教,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的否定。
与其不准孩子这么做,不准孩子那么做,费心费力地管教,不如做个“懒”父母,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看看他的能力。
只有给予孩子更多的认同和肯定,他才有独担风雨的能力。
一位心理学博士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我们爱孩子,总想为孩子承担所有,但分离是必然,孩子终将要自己迎接风雨。
作为父母,“懒”就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支持,就是少干预,多肯定,让他们拥有独立掌握命运的能力。
被认同和肯定的孩子,才会越发自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活成我们的期待的模样。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自由的灵魂,在离开父母庇护之前,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独担风雨的能力。
活在父母的“安全笼”里,也许会一时安全,但父母不在了,他还有生活的能力吗?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再好的成绩,也不如他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再听话的模样,也不如他轻松做真实的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不妨“懒”一点。
时而在孩子前方做好榜样,给他们指引方向;
时而隐于身后,偷得浮生半日闲,让孩子自己勇闯天下。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