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读到《为何工作》中提到的“德西效应”,我特意找到了这一效应的相关资料。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个实验,我们将实验的结论称为德西效应。
实验的规则是:把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主要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组分为两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后可以得到一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个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的活动,并把他们是否愿意继续从事这项活动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实验观察发现:实验组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此时,控制组的被试者有更多的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
实验结果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就像实验组每完成一道智力难题,就可得到一美元的报酬),不仅不会增强工作的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的动机。
这个实验对我们的教学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1、切忌一味的增加外在报酬。
小学经常采用记五角星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这里的“五角星”就是典型的外在意识刺激。这种五角星法常常被运用在数学解题中,如果学生解对一道题,奖给他一颗五角星,以此类推。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起初,同学们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但达到一个峰值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降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们的内在积极性提不起来,仿佛解题就不是自己的兴趣,就是为了额外的报酬——五角星。这样,一旦,学生的解题兴趣减弱,积极性就自然提不起来。而相比这些“五角星”解题高手而言,那些解题一般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渐渐地对解题产生兴趣,并愿意为继续解题付积极的努力。教师在奖励学生的时候,切忌一味的增加外加报酬,应适可而止,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努力增加内感报酬。创设趣味课堂,增加课程知识的趣味性。就拿语文课程来说,可以增加课文的故事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拓展延伸一些相关的知识背景,以及有趣味性的知识来扣住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气氛中收到丝丝快意。
除此,我们教师还要对同学们的作答做出及时的反馈,善于察言观色,多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鼓励和支持,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可以多给同学们一些夸奖的暗示语。如,“说的好”,“请继续说”,“已经很不错了”等等,让学生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