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李桥茶厂”传承砖茶历史
湖北羊楼洞茶市历经数百年,其砖茶的生产和贸易几经沉浮,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沧桑和时代变迁,但它的砖茶工艺、产业和品牌,奇迹般在湖北赤壁市赵李桥留下了历史传承。清代初期,由大盛魁“三玉川”和渠家“长裕川”茶庄在羊楼洞压制的青砖茶,最初都压印有“川”字牌号标记,它在蒙古族牧民中享有很高的信誉。所以羊楼洞的二百多家茶庄,大部分把压制茶砖的模具“川”字标记,同时也被看作是“洞产”的标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7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将羊楼洞仅存的湖北民生茶叶公司鄂南茶厂、复兴茶厂、义兴茶庄、聚兴顺茶庄、天源茂茶庄进行接收,成立“华中茶叶公司羊楼洞砖茶厂”。1953年,该厂自羊楼洞迁至赵李桥,并将咸宁柏墩及汉口等地的茶庄合并,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赵李桥茶厂”。1993年以赵李桥茶厂为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了米砖茶和青砖茶的国家标准。同年“川”字砖茶被国家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
据《茶业通史》记载:“新中国成立后,青砖茶和米砖茶都集中在湖北赤壁的赵李桥茶厂大量生产,以满足边销的需要。”应该说,在2008年之前,赵李桥茶厂一直是鄂南乃至湖北唯一的砖茶企业,在内蒙古、新疆地区乃至全国各地,赵李桥,成为了砖茶的代名词。所以在赤壁市后来陆续成立的“洞庄”、“思庄”、“兴商”等数家茶企业,都心照不宣地冠以“赵李桥”的厂址,在青砖茶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赵李桥”品牌的三足鼎立
2012年,湖北赤壁市成立了“湖北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与具有百年历史的“湖北赵李桥茶厂有限公司”只有一字之别。工商部门之所以批准设立这家公司,是因为该公司拥有“赵李桥(30类)”商标,而湖北赵李桥茶厂有限公司一直沿用的却是“川”、“牌坊”、“火车头”等商标。新成立“湖北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在其网站上的历史沿革,与“赵李桥茶厂”有着惊人的相似。据传,在外省一场大型茶博会上,两家企业的负责人同时出席某次饭局,致使举办方误认为是“同一家企业”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双双到场,一度成为笑谈。
两家名称几乎一样的茶企,在茶叶贸易市场上畸形并存,更造成广大消费者的混淆难辨,最后不可避免地引起一场官司,官司最后打到了国家商标局,清官难断赤壁市的这个“家务事”,仍然维持原有局面。这对湖北赤壁市的茶业发展来说,双方都是输家。只有六年历史的“赵李桥茶业”越做越大,竟然引得中粮集团、湖北省联投集团的战略合作,苗正根红的“赵李桥茶厂”反而步步退缩,不敢使用“赵李桥”作为公司LOGO和加盟店门头。
2018年9月,赤壁茶业界再次乏起波澜。拥有“赵李桥(35类)”商标的某公司,发起成立“赵李桥砖茶连锁品牌”管理机构。稍微懂一点商标知识的人都知道,35类商标,包含广告、实业经营、实业管理等范畴,其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对企业的业务活动和商业职能进行帮助,通过各种传播方式进行宣传,号称“万能商标”。近期如天猫等,开始修改了入驻资格细则,入驻的商家必须注册了35类商标,否则不得入驻。对实体店来说,“门头”标识也是属于35类商标,之前已有许多企业因为没注册35类商标出了大事。
“赵李桥茶厂”、“赵李桥茶业”和“赵李桥砖茶连锁品牌管理机构”,各自拥有同一个名称的不同商标类别,从而在湖北赤壁茶业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赵李桥”品牌的三足鼎立局面。
品牌共享,整合才是双赢
“赵李桥茶厂”是湖北省供销社旗下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华老字号,也是赤壁砖茶生产的龙头企业。另一家“赵李桥茶业”通过几年的发展,实力也不断增强。无论地方政府怎么样协调、平衡其中的关系,这两家生产性企业因为名称一致,内耗与恶性竞争永远在所难免。而“赵李桥砖茶连锁品牌管理机构”,虽然暂时玩的是概念,却也能四两拨千金,精准地守住了“赵李桥”品牌向外部拓展的前沿。
近几年来,赤壁市提出了“续写百年茶香、擦亮百年品牌、打造百亿产业“的发展目标,位于湖北南大门的赵李桥镇也立足砖茶独特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产业支撑有力、特色优势明显、人居环境优美“的砖茶特色小镇。要实现这一系列目标,有机遇也有挑战,当前迫在眉睫的,是要先打破“赵李桥”品牌这种三足鼎立的格局。
整合“赵李桥茶厂”、“赵李桥茶业”和“赵李桥砖茶连锁品牌管理机构”各方优势资源,实现合并重组,是解决当前困局的重要选项。笔者认为,这样做除了能进一步优化“赵李桥”品牌、减少内耗、抱团发展,还能加大茶企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赤壁砖茶生产整体品质和水平。
当然,目前这几家“赵李桥”同门兄弟却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如何让他们为了长远利益摒弃前嫌,应该是赤壁地方政府及茶行业积极谋划和共同推进的一件大事。
(楚茶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