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这句话对于写作的人来说, 一定是坚持下去的动力。我也常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激励归激励,而真正动笔时,是需要真刀实枪的,或者说真材实料,否则写不出好的文章。
就好比再巧的妇人,如果没有好的食材,也做不出可口的饭菜。做饭的食材,如果要想新鲜,那最好要天天买,而如果没时间,也可以一周买一次,反正冰箱里永远备着,这样每天做饭也就不太费劲了。
写作素材的储备同样是这个道理。而知道与做到之间,永远有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我每天在阅读输入,但是我从来没有正儿巴经地有意采集过素材,最多是阅读时在书上划划线,以表示此处重点。
有时阅读到好的公众号文章时,会链接到自己的印象笔记中,有时也会用微信收藏,但很少打开使用过。那些好文章就尤如被冷落的后宫嫔妃,一直呆在那儿,再也没有得到过皇上的恩宠。即便有一天,当皇上偶尔会想起那初见瞬间的心动,但也不知道她身处何方。
写作的素材和做饭的食材一样,一个精神上丰富大脑,一个是物质上营养身体。或许大多数人认为,营养身体比丰富大脑更重要,可是我们忽视了一个关键,就是如果没有大脑,身体如同行尸走肉。
为了不再让肉身庸俗,我们得沉下心来,慢慢地让大脑更丰富点,开始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
那我们如何采集素材呢?
1.在精读的书时,最好在做笔记的同时,写上自己的理解, 或者不同书籍上相同的观点,这样融会贯通后,更利于吸收。
用“见感思行”卡片采集法,这是很多名人在用的素材采集方式,需要准备很多纸质的卡片,用于阅读时遇到好的素材时,在卡片上写下“见到的、感受到的、更深的思考、下一步行动”四个方面,然后分门别类摆放收藏,便于下次写作时好寻找。
2.浏览一些好的公众号文章、经典的语言,可以将链接储存于印象笔记中,文章尾部精彩留言,也可以一起收藏。
3.在听书时,把整本书的意思大概写下来,用WHAT/WHY/HOW,即2W1H的方式提炼出来,这样更加深你对书的理解。
4.把听的书分类整理,心理的、经济的、科学的、企业管理的、教育的、学习的,用到的时候就有方向了。这样也是锻炼自己的多元思维,即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学科视角来解决。
5.要关注时事热点,与时俱进,还是必须的,不能“两耳不闻窗前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特别是一些神评论,还是大开眼和开脑的,最近三胎政策放开,那句“民不聊生”,多形象呀!聊都不想聊了,还想生吗?漫画版也是神同步!
6.要特别关注正能量的文章及一些评论,会给自己向上的力量。前段时间袁隆平院士和吴孟超院士的离世,激起了全民的斗志,那些言论也让人动容。
我是小白起步阶段,离猛人差距的还有十万八千里。但做到以上六点,相信自己的耐力,可以做得久,只是时间问题,只要我们选择做,就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在做久之后,我们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增加素材采集的方法。
从量变到质量,这个过程中,想得深是循序渐进的。
干的狠,就是要细化再细化,要有“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的精神,要将“采集素材”这件事持之以恒做下去,最终达到“就是狠”。
我已经写晨间日记1650天,每天的事情都是清单式管理,以后要将采集素材也列入晨间日记中,记录每天采集的数量,这样列清单式管理,确保完成。
采集素材和阅读输入一样重要,是一个文字处理的过程,这是需要用一生时间去做的事情。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还有什么好着急的呢?
就像我在定投人生课堂,知道投资的标的,至少需要七年两个大周期才能卖,在这个过程中,就只做一个动作,买,其他也就不用多想了。
对于采集素材这件事,相信七年后,那怕在金钱上没有任何收益,我的精神财富也足够我下半生享用了。
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是我座右铭。我知道,在方向正确的情况下,你努力了,可能还有机会。不努力,连机会都没有。
人生中危机四伏,要看我们如何来对待它?要么绝对反弹,要么深陷其中,你选择什么,结果会大不一样。
笑来老师说过,我们要有将坏事变成好事的能力。写作低谷期的到来,我们需要反思“采集素材”这件事,更重要的是下一步行动。
中医上说,气血不足,会给健康造很大影响,于是补气血就有了很多方子。身体的气血要补,那我们的精神气血也要补。
如何补呢?通过大量阅读输入造血,不停输出去粗取精,最终你会拥用气吞山河之势,英雄凌云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