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半年的复盘,作为失败案例来警醒童鞋,不要入相同的坑!——2265-小镜
猫叔说“每个人最大的机会,往往藏在他最能做好的那件事上。”
虚舟老师说“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上学期间,我们也被灌输一种思想“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
老话也说“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
能做的最好的那件事,决定着你人生的最高点。
木桶理论适合应试教育下的升学考试,人生中若干坎坷,往往依靠的是你的专长。
第一阶段:斗志昂扬,随心而为
我是16年初有的这个意识,16年的小灶群,被奕晴婉拒,诧异原因,询问后不得回复,发的红包我也没收。当时感觉受了很大的打击,自己竟然连学习的机会都争取不到。
这让一直学校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我,感觉被雷劈了一下,就开始报各种网课学习,参加了各种写作班、读书营、成长营等等,在随群学习期间成果都还不错,给社群做过学习力的分享,作业,考勤、利他行为入选优秀之列 ,之后顺利进入了17年的猫群。(和猫群无关,所以简写。)
第二阶段:踌躇不前,反思探索
进入猫群之后,突然就卸下了重负,开始进入了平台期。
作息依旧,读书依旧,可是不再交流,群里的消息也极少去看。
外部原因分析如下:
1.16年似乎在超负荷的学习,17年没有适时调整行动策略,导致没有目标,原地踏步。
2.同桌准备考试,约定考试结束一起努力,给了自己一个放纵的借口,在舒适区等待。
3.工作上有了更多的想法,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尝试新的领域。
4.有点恨嫁,由向内探索转向了向外探索,兜兜转转,仍在原地踏步。
等等以上外部原因,究其根本还是自己内心的不确定。
不确定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
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什么领域,不知道未来在哪,不知道下一秒钟做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不知道自己未来是什么样子。
对自己前途的不自信,导致潜意识里对环境的恐惧,开始把自己封闭在“舒适区”,眼巴巴的看着“学习区”,但是不敢伸手。
今天看到猫叔的碎碎念,其中有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不只是用来吓唬人的。”
这句话,直击我的内心,感觉心口有一处地方被撕扯牵拉,体会到什么叫钻心的疼。
同期入营的小伙伴,有的已经写文上百篇,若干被转载、收录;有的找到自己喜爱的领域,全力奔跑;有的已经能够进入管理层。
反观,我在每个领域都在学习,可是每个领域都仅仅是涉猎,没有坚持学习到擅长,也没有看到学习带给我的显性价值。
我本身就是老师,我很清楚学习的规律:方法、练习、反馈、熟练掌握。训练一项技能需要对方法进行持续高效练习和大量的反馈修正过程。
进入学习误区的我,正如一个莽撞小白,犯了几乎所有学习上的错误:
1.贪多:订了若干领域的若干课程,虽然是学完一课再定一课,但是短时间输入大量新鲜知识,跟不上练习、复习和反馈,随学随忘。
2.贪快:每一项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大量的可以练习、重复反馈修正。每节课都是需要反复听讲和实践,听懂不等于学会,没有师手把手地引导,每个领域都浅尝辄止,快速学完-快速生成笔记-快速进入下一课程。快到没有时间思考,只有机械的记忆和生搬硬套。
3.无常性: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有太多自己不懂而且想要学习的知识点,那些行业大牛都是在各自的领域有研究成果的人士;不能沉下心来钻研某一领域,没有进入任何领域的通行证。
4.盲目自信:多年的应试教育训练,养成的学习套路,让我每次都有好成绩。习惯性地按照之前的学习套路,方法上没有修正,不习惯交流学习,故步自封,没有成长。
5.无量化目标:不给自己设置目标,是我学生时代的习惯,不给自己设限,每次都是拼劲全力。方法没有好坏,在于怎么利用。这是个适合学生时代的我的方法,但是,我忽略了,学生时代,只有学习这一件事所以很容易全力以赴;而工作之后,事情增多,不设置目标,控制各方面的力度,自己很容易力不从心。任务或多或少、用力过轻过重、计划不清不楚、时间分配不恰当,难以取得满意成果。变成了“勤奋的无效劳动者”。
6.缺乏合理目标规划:时间有限,所以学科之间要有所取舍。选取最重要的2-3项去精进,其他项作为兴趣娱乐即可。技能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累,而且需要的是高效高质量的知识积累,这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目标的选取、计划的制定、防风险措施、可行性的检测等等方面的筹划)。
第三阶段:重拾信心,全力以赴
听了老铁们的成长之路跃迁历程,记忆最深的就是媛媛姐总结的四个字“听话、照做”;
猫叔的忠告“做极致的践行者”的完美体现者;
That is "JUST DO IT."
希望我成长期的低谷已经到底,之后是触底反弹,在空中画出完美上升阶段抛物线。
期待小镜站在高点,最美的样子。
本次的剽悍之星,肯定与我无缘,但是,我想预定下半年的剽悍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