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好冷,一直觉得成都的冬天不需要穿羽绒服,一件大衣穿三季春秋冬,而今年却穿上了羽绒服。
在医院守父亲输液,手僵脚僵,只好捧着绿色的暖水袋,手僵的问题解决了,可是脚依然冷得让人受不了,仿佛是三年前寒冷的冬天。
三年前的正月初五,母亲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那天也是寒风呼啸,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猝不及防,什么是痛彻心扉,什么是生离死别,什么是人生只有归处。
那一年出奇的冷,天总是阴郁,母亲说要外出给父亲买暖水袋。我笑着说:“现在是什么时代了,还需要四处去购买暖水袋吗?”于是,我在网上给父亲购买了三个大小不一的红色暖水袋,顺便问母亲:“也给你买一个吧!”“好,今年太冷了!”没想到母亲竟爽快的答应了。母亲一生喜欢绿色,便给母亲买了一个绿色暖水袋。
母亲一直很怕热,仿佛是一辈子的火体人。小区里许多老人,看到母亲穿得单薄,都夸她是”小伙子”。可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健壮的小伙子”,却因为感冒倒在了重症监护室,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不到75岁。
2022年这个寒冷的最后冬日,伴着纷纷扬扬的冬雨,用阴霾遮住了并不明亮的天空,室内如果不开灯,会显得特别黑暗。今冬的思绪,总围绕着母亲延伸。人生自古谁无死,面对母亲,思绪中没有遗憾,只有与母亲走过的岁岁年年。
今天是2022年的第34天,时光就是如此匆匆,仿佛昨天才经历了2021到2022的跨年夜,眨眼间就过去了一个多月;仿佛昨天才经历了牛年与虎年的交接棒,转眼已经过去了三天。时光就是这样不等人,唯有只争朝夕。
能如此清晰的记得流逝的日子,是因为忙碌的第一月,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这也成了自己的一个心病。
原本是想赶写一篇关于母亲的过年文章,好让2022年一月的微信朋友圈,留下自己回味的文字,却因为找不到自己散文的叙述语言及写作的感觉,便宁缺毋滥。
母亲离世刚好三年,如果算是守孝三年的话,母亲是不是将就此与我渐行渐远。否则我怎么会无时无刻都在想着老人家,仿佛做最后的告别。
曾经看到一对母女的对话,母亲说很爱女儿,女儿却说母亲没有她对母亲的爱多。因为母亲是生活了一段时间才生下女儿爱她,而女儿生下来就爱母亲,还要爱母亲一生一世。的确我的余生,也会在对母亲无尽的思念中度过。
过春节了,少了忙碌与应酬。再加上父亲住院,因为守候便多了宁静的阅读时光。这几日阅读了一些书籍,穿梭于字里行间,仿佛有了一些关于写作的思维。
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书籍,如果没有阅读书籍,我的世界将是如何的苍白与空虚。
感谢母亲,培养了我酷爱读书的习惯;更要感谢母亲,培养了我写日记的习惯。以至于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爱上了写作。无论写什么题材的文学作品,投进邮箱到了编辑部都会刊用。甚至在我如花的年龄,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因为我的征文获选,到北京去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电子部“神剑”笔会。在那里,遇见了一些文学届的名人与作家,特别是与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的合影,让我倍感荣幸……
时光荏苒,母亲,您一定看到我这三年是怎么走过来的。守候父亲,照顾一大家人的生活,见缝插针地阅读写作,继续行走在文学路上。
母亲,我从来不愿意用泪水浸泡思念您的文字,因为您一直希望我过得开心快乐,我文字中的母亲从来没有离开我,将会陪伴我一生一世。。
母亲,你相信有来生吗?如果真有来生,下一世我做母亲,您做女儿,也享受一下被呵护被疼爱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