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
以下图片是一节劳动课Z同学交稿,我负责审核的几首古诗。虽然音译+意译来看也觉得十分抽象,但是这几幅画达成了一个效果,就是其他人终于能不受他的干扰,干点实在事儿了。
于老师也有讲过学生发生矛盾时的一种处理方式,就是给他找点事儿干。有的忙了自然不会“没事找事儿”,自然老师也就不会被找“事儿”找上。尽管,看来好像是做无用功,但后面几天其实观察到另一种现象,每次找Z同学在放学路上领诗,他第1首领的一定是这个抽象的,看不出来的《梅花》,虽然不走寻常路,但至少对他来说记住了一首诗。
以下为暑假期间读《我的教育故事》的几天读后记录(虽然没有全部放上来,但终于找到适合的时机发了)
在余永正老师的教育故事中,轻松阅读故事之余同时又受到一些事情的启发。
第一点是,在与问题学生的相处中,老师批评完学生后学生都会说“老师,我改”,但实际上却改的很少。一般遇到这种问题,学生难免的是会令人头疼。而于永正老师后面紧跟着的是,“我也没期望他改多少一下子全改了就不是他了,也就不是男孩了。教育也就不会成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了,当然也不会产生教育家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了。”(一9)
这一部分的内容十分现实,同时又确实再次让我认识到。我们常常说的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人的性格能轻轻松松的改变,我们也不会为那么多问题学生感到头疼。而于永正老师把这种容忍学生犯错误给学生成长空间和时间的能力。称为教师的软实力,也就是包容心。只有给了孩子足够的包容,允许犯错,同时又能够帮助其改错,能够创造改正的机会,那我们的教育会变得更有价值。(一2)
第二点是,面对孩子在课堂上的一些跑神情况,余老师要么是用开玩笑的方式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回来,要么是引用典故。讲历史名人的一些故事帮助认识到其出现的错误行为,虽然不在课堂上指名道姓的批评,但是也能达到提醒行为。
这不仅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同时对老师的素质有非常高的要求。从一些课堂举例中,余老师也总结出来了他的教学技巧,即吃透学情,把握教材,教学生不会的,讲学生不懂的。(一11)
正是因为学生不懂不会,而老师又能够讲懂讲会,因此学生没有不爱听的。那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数学能用什么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之前有一些公开课通过李校长吕老师课后点评会发现在数学课堂上如果设计合理,层层递进的问题,能够帮助孩子不断的进行思考。然而如果一直重复的是显而易见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那么,很难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也就很难让其集中注意力听讲。这就又回到了于老师提到的,“素质教育,其实是教师素质的教育。”(二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