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极简概念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极简家居,极简生活,极简读书,甚至有了极简饮食。在日本文化中对于极简有着更极致的阐释。
仔细观察生活中,极简的特征,有了很大的辨识度,经过多年的宣传,人们很容易就识别出来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极简的。
这种文化这么流行,肯定是他有他背后的原因。让我更多思考的是,极简的背后,真的有那么大的力量让人们对他如此孜孜不倦的追求?
想透彻之后,我发现了这个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所谓“极简”,并不代表着一个功能的缺失和体检的不完善。极简文化的表象之下,是代表了对这个问题的十分透彻的的深层次的思考。
比如说丹麦人Hans Wegner设计的“The Chair”的椅子,对后期设计界影响极大。
Wegner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他在设计时考虑的是我们到底需要怎么样一种心态去做的设计,以及人们到底需要什么样一个和自然能够共存的环境。这个椅子的“极简设计”背后,是代表着人对这个物品和自然共存方式的一种深入思考。他把这个思考的结晶,做成了一个产品,用极简设计本身来体现了他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想。
工业界另一个崇尚极简风格的就是Apple。我们纵观苹果这么多年的产品演化,在硬件的设计上去增加某个东西的时候少之又少,但是让他去砍掉某个硬件,基本是毫不犹豫,比如在最新款的2017款MacPro中,它直接去掉了除了四个TypeC之外的所有接口。把一个东西减到不能再减,持续不断做减法,就他的思想。
在幼儿园教育中,老师会经常提到小孩子不应该有过多的玩具。过多的玩具只会让他分散注意力。如果玩具很少而精,小朋友就可以集中于注意力去挖掘一个玩具的各种的玩法。这个思考发现过程对小孩子的智力发育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是越早进行越好的,因为这个过程会促进他深入思考。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谷歌的Larry Page给他的高管们立的一条规矩,不管多复杂的事情,给他写邮件,不许超过80个字。其实想想原因,你如果为了只用80个字去一个十分复杂事情说清楚,本身这个过程是促进你思考和精简的过程,真正能够做到80个字把一个问题说清楚了,其实这个问题本身你也就想得十分清楚了。
在我看来,极简是有力量的。
这个力量体现在于,把整个事情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中,需要倾注人的大量的思考,大量的心血和反复的取舍。这些大物化简,不断做减法,殚精竭虑提炼出来的最精华的东西,才是人们最最需要的和最本质的东西。这些最本质的东西能够让人去除无关杂念,真中于他本应该去做的事情和关注本身应该有的功能。
生活如此,工作也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