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前几天带孩子去了一趟上海,玩了一圈回来说,她在上海科技馆的时候受到了“一万点暴击”。
这次去上海,她一方面是兑现给孩子的承诺,另一方面就是想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她对孩子的教育一向很上心,一般同龄孩子上的兴趣班她基本上报了,她自己也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与身边人相比应该算得上是一个走在“前端”的家长了。没想到的是,这次不仅是孩子涨了见识,她也深刻感受如今的亲子教育确实存在“起跑线”与“终点”的差距。
在科技馆游览的时候,她旁边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孩子在看克隆羊。孩子问克隆羊是怎么生出来的,父亲便从基因学的遗传开始给孩子讲解,后来讲到了基因突变,并告诉孩子那些长着两个头的或者多只脚的动物怎么畸变来的,最后跟孩子说能导致基因突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环境的污染,所以以后一定要爱护环境。父亲深入浅出,孩子听得入迷,末了还保证说以后一定要爱护环境。朋友讲到这里,感叹了一声,然后说,除了讲基因的父子还有讲人造卫星运行原理的母亲,还有和家长讨论凸透镜成像原理孩子......不得不承认,孩子能拥有这样的视野和知识储备,与家长的学识、教育是分不开的。
讲到这里,不禁想起了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在追求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什么是孩子的起跑线?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吗?是孩子的技能特长吗?不一定。但父母的眼界修养学识却是一定能影响孩子起跑线的认知深度的。
谈谈两点感触:
1、认知决定格局
认知是一个人通过心理和思维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了解、分析而最终作出判断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他的认知层次,而认知层次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他看待事物和问题的气度和眼光。不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一个未来可能要做父母的我们,都应该搭建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思维方式和判断方法。一个人眼光高远,视野才能纵横无界。
2、理念影响行为
我看到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半会约束孩子的行为,比如要求孩子不要总是看电视、不要乱扔垃圾、不要欺负弟弟妹妹、不要blabla......可很多孩子不一定会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并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做企业文化的人可能比较熟悉CIS系统,这是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系统搭建的准则与要素,它是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其中,理念之所以是这个系统的核心,换言之,企业理念之所以是一家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它决定了这个企业倡导的价值观、精神、行为风格、经营方针等。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能够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你“应该”这样做,像做企业文化一样,先灌输理念,再让理念影响行为,而不是直接约束行为,这样的沟通才会更顺畅而有效。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个给孩子讲基因突变的父亲,他让孩子先接受了“污染环境会影响动物畸变”的观念,从而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决定要爱护环境。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起跑线”和“别人家的孩子”依旧笼罩在很多家庭头上的阴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是现在中国家长们最坚定的信念和最执着的追求。那么要如何解决“起跑线上的恐慌”?如何避免“拔苗助长”?如何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的同时成长成材?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