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真是急了,继前两天马斯克刚刚宣布为他的脑机接口公司广招人才之后,紧跟着发布了一项自己内部也在做的类似项目。而且来势凶猛,不仅在著名的《自然》期刊上发表了研究结果,还在内部博客、twitter以及各大媒体上进行连环报到,甚至引入了不少国外的科技界大V进行就此视频辩论。
向马斯克叫板
大家是否还记得前几天我介绍的关于马斯克的脑机接口的文章?很多朋友都跟我反馈看后感觉很震撼,有种科幻大片即时感的感觉。但在脑子上开个口的这个方式还是让人感觉不太舒服。
这是当时投票的结果。如果大家没有看到如此“生动”的画面,勇于尝试的人应该还会更多一些吧!
这次Facebook大张旗鼓地祭出的这个项目显然是要与马斯克对着干的。而且在Facebook的官方博客中,有这样一段充满火药味的表达——“我们比谁都更懂这项技术,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开始于社区中的人们来对此进行交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会支持与鼓励合作的研究机构在由同行评审的期刊上发表他们的成果——这就是我们今天谈论这个故事的原因。”
而且Facebook在这次发表所有相关声明中,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他们要做的,是通过非入侵式来读取你的大脑。简单说,非入侵式就是不开刀,不留痕,摘取更自由。入侵式与非入侵式一直在BCI(脑机接口)领域是争得不可开交的两大门派。这次Facebook旗帜鲜明地站在了马斯克的对面。
从Facebook的官方博客中还可以看到,目前这个项目的发起时间也与马斯克的Neralink是同一年(2007)。同样是两年,这次Facebook又交上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呢?
获得非常重要的进展
“我们在2017年的时候宣布了脑机接口项目(BCI),当时描绘了这样一个目标——通过一款非侵入式的穿戴设备,轻松地帮助人们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话打印或表示出来。作为这项工作的一部分,我们一直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USCF)提供支持。他们正在致力于更好地实时监测表达意向来让那些神经损伤的患者重新开口说话。在这项工作中,USCF小组对患者采取直接临床研究的方式,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了保留。今天,USCF小组将其中的一些重要发现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中。这些内容展示了工作中的一些重要洞见,并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离以非入侵方式作为AR(现实增强)眼镜的信息输入方式还有多远。”
以上信息被放置在Facebook官博的开头,并作为重要内容被各大媒体转载。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声明中的这句——“尽管解码工作是离线完成的,但这篇文章中关键的贡献在于UCSF小组成功地从大脑活动中实时地解码出一小部分完整的口语与短语——这在BCI(脑机接口)领域是第一次。”
也就是说,目前Facebook所支持的这个UCSF小组已经能够将我们头脑中简单的想法翻译出来了?我记得Facebook所提的这个成果在马斯克上次的演讲中有提到,但是马斯克确实没有确认他的团队已经达到了这个程度。我翻开《自然》期刊看到了这幅Facebook的理论框架图。
从图上看,整个框架与马斯克团队的类似,都分为行为(Behavior)、神经信号(Neural)、解码(Decoding)与输出(Output)四个环节。这里最难的地方在于解码这个环节,如何能够识别出对应脑区的动作,这个其实是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测试的。因为我们人体的每一个动作其实都有主脑区负责,并由其他脑区来配合。想到这里,我倒是觉得Facebook的做法更讨巧些,毕竟它目前仅将目标聚焦在语言相关脑区,相比之下,马斯克的Neuralink所涉及的脑区则要宽泛得多,复杂程度也不是一个量级。
而且我还从官方的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在过去的十年里,神经科学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我们了解到许多关于大脑认知与表达的知识。同事,最新的AI(人工智能)的研发也提升了我们在思维解码方面的能力。”。有AI帮手肯定效率会更高一些,在这方面Facebook的综合研发能力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
越这么想越觉得Facebook的方式很是巧妙。目前的进展也的确可以算是重要的一步。要知道在我们大多数操作计算机的时候,给予计算机的命令无外乎一些“确认”、“删除”等简单指令。尤其在目前内容丰富的网络时代,这已经能够带来不小的便利。
果然,在声明的后面我看到了Facebook展示出了它早期的产品原型。并印证了我刚才的想法。
在这张图的旁边注释着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个由Facebook增强现实实验室制作的早起的可穿戴式脑机接口套装。这个团队在测试这种非入侵式技术来对头脑中浮现的单词的解码能力。仅仅对一些简单的词汇,如“选择”、“删除”进行解码,也将为当今VR系统与未来的AR系统提供完全不同的交互方式。”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一部国产的描述5G时代AR应用的推广短片。
我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就在想,在解放双手的场景下,其实还要同时避免大声念出自己的指令,否则就会显得很尴尬,而且没有隐私。Facebook将“读取思想”的技术首先与AR应用场景结合也许会是一条不错的道路。不过那时我们都得像这位Facebook的Leader一样,提前思考一下“如果你能够通过意念打字,你会做什么?”。
其实除了脑机接口外,Facebook一直在未来人们如何与数字世界沟通这条道路上不断做着探索。
比如这个“逼真的虚拟形象”项目。通过最大可能模拟真人表情来保证情绪等社交信息的有效传递。
这个效果已经是非常地精致了,如果在虚拟世界能够遇到这样丰富的面孔相信会更加有意思。
还有这个“带有触觉的虚拟手套”,能够增加另外一个维度的感知。要知道我们人类的创造力首先都来自于感知力,只有能够感知才能不断获得创造的灵感。当然,也有破坏的快感。
看来在未来人类将如何进入数字世界这个问题上,巨头们已经开始精心备战,努力抢夺新世界的入口。下面这些在Facebook官方文档中的话可能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这家公司对于这个愿景的期许——
“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一个新世界中,我们手机中的所有知识、快乐以及应用都可以通过解放双手的方式立即获得。你可以跨越时间与地点,随时随地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共度美好时光。并且,你还可以在不受到外界干扰,地理限制甚至身体不便与限制的情况下与其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连接。
这就是我们所相信的未来。我们认为它将由一副具备终极形态的AR(现实增强)眼镜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