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再被禁了五年之后终于上映,有人说这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哀,有人说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发展历程,有人说这是最无以评说的青春,看完《狗十三》的人大概都哭了.......
都说“看不懂《狗十三》的人是幸福的”我无法言说我看完整部影片后的心情,或喜或悲,我同情着李玩的青春,又庆幸着自己生于一个充满理解的家庭中。李玩是被爱的,爱意是浓烈的,只是......被爱的方式过于荒谬,于她而言,这世间纵有万般美好都无以冲淡被摧残的灵魂,不知我为何要用“摧残”一词,或许是过于悲哀。
李玩出生在一个并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离异爸爸又重组家庭,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她渴望被爱,被理解,渴望得到陪伴。影片善于运用细节刻画,这正是影片的独特之处。影片开头把爸爸把吴老师叫成张老师这一细节刻画的淋漓尽致,在一开头就将父亲这一形象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忙于工作而少了陪伴“,准确的形象定位也是影片的成功之处,影片中的父亲就是”工作忙少陪伴而又高要求“的典型中国父母形象。影片中善于借助典型事物和典型事件来反映和刻画形象,当"爱因斯坦“被带回家时,原本怀有抵触情绪的李玩却是拥有了最好的玩伴。爱的最低境界时陪伴,”爱因斯坦“是李玩最好的陪伴,李玩是孤独的,她渴望被陪伴,所以再”爱因斯坦“走失后她所作出的一切近乎疯狂的举动都应被理解。有人说李玩那是自私的表现,她只有十三岁,十三岁的青春应该是”自私“,自私的享有陪伴,自私的接受着心灵的摧残。她所有自私的表现都来自于家庭背后的阴影,没有父母陪伴再终于得有唯一玩伴之后又经历了重重的打击,她是孤独的,孤独的灵魂渴望被爱。
”hypocrisy,hyporisy..."伪善。看似平淡无奇的英文单词,却是表达着影片隐藏的主题,这世界充满着伪善,伪善的爱。再父亲与继母有了李玩的弟弟之后,家人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李玩而是送给了她一条“爱因斯坦”作为玩伴,却是再李玩依赖上“爱因斯坦”之后它却走丢了,而长辈们对这一件事的处理方式——送她一双旱冰鞋;李玩再考了年级第一之后,父亲满足她的要求去了天文馆,尽管记错了时间懂事的李玩还是理解了父亲,原本高兴于父亲带自己去滑真冰却在这时被告知正在滑冰的那个是自己的弟弟;忙于应酬的父亲,告知李玩理解父亲,却错过了天文展览;再相处了一段时间后被姐姐的男朋友告白......“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小时候我们都天真的以为大人是无所不能的,天真的将他们作为心中的英雄,后来才明白所谓的”大人“只是所谓罢了。在经历了无数次的”驯化“之后,李玩习惯了成年人的生活法则,她在成年人的生活法则中越陷越深,变得”伪善“。
狗13,用粗俗的语言来诠释”狗逼“的青春,逼着人成长也被逼去面对。”当你失去的都失去了,你也差不多长大了“成长之所以说为痛,正在与他所带来的前行。李玩从最初因失去”爱因斯坦“而做出一系列不理智的做法,到再一次见到”爱因斯坦“时却是波澜不惊而是平淡无奇,一个人孤独的落泪,”我刚才好怕它认出我来,幸好没有“李玩深知失去的不会回来,”爱因斯坦“没有认出她。所谓的成长过程是在一步步的失去,当你失去的都失去了,我们也差不多长大了。成长是会呼吸的痛。
”你知道人总是这样的,比如,今年过年我买了件绿毛衣,从交了钱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红色的也好看啊。但要是买了红的,我肯定也后悔,对吧。就像,人在夏天,很难记起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又忘了夏天有多热。你看,如果存在平行宇宙,这样的问题就好解决了。“中国式教育总在后悔中前行,”爸爸是爱你的,爸爸给你道歉,请你原谅爸爸的做法“李玩成长在一个挨过一顿打又被给予一颗糖的环境中。”后悔式教育“真正的悲哀所在正是对孩子的心灵产生的重大创伤,我们总是被天真的给予一颗糖后变得暗淡无光。
中国式教育在缺乏理解与陪伴中前行,在这种缺乏爱与尊重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内心被一步步割伤,我们总是被告知要去理解父母,在渴望理解和等待理解中我们却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