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教育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但是又特别排斥父母和老师的不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同样,父母和老师。特别希望能帮到孩子,但是却又无从下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都感到离不开对方,然而现在都失去了对方,这就是面对青春期孩子教育中的一个难题。阅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青春期教育的尝试》,也许会让你寻找到教育的方向。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思想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趋于成熟又不成熟,渴望独立又不能独立,希望父母和家长理解,又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叛逆,唱反调,对着干……是常有的事。教育和引导青春期孩子,首先做到的是理解。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前提。所谓“倾听”就是说这种话绝不能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苦口婆心”或“语重心长”,而应该尽量让学生诉说宣泄,教师则先当听众。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将悲伤,委屈,苦闷等已与之情,通过向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发泄出来,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因此,心理辅导的个别谈话应让学生一吐为快,学生通过倾诉表达自己的情感,老师则以诚恳的态度,仔细聆听,并通过眼神和点头,蹙眉等体态语言告诉学生:“我是理解你的,你完全可以信任我,我愿意分担你的一切苦闷。”使学生无所顾忌的继续讲下去,而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语言推测学生的真正想法,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法。

给予合理建议,而不是要求。教师倾听学生诉说之后,跟他的谈话只是一种“仅供参考”的意见,而不是替学生作出选择与决定。这体现了我们心育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原则:对心灵的尊重。这样的谈话包含了对学生的引导甚至教育,但这不是强迫,而是充满人情的关切与建议,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对特殊青春期学生的关心要有持久性。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次谈话,两次谈话就能解决的问题。转变一个孩子的思想,引导孩子改变自己的看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要时时的关注这个学生,通过平等聊天、书信沟通、推荐书籍、和家长联手等方法关注孩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引导孩子快乐度过青春期。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同时又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家。仅仅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思想教育,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是不够的,我们的学生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别是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我们更应关心他们在知识,情感,兴趣和性等一系列心理状态上的变化,并予以主动积极的辅导。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深入每一个学生复杂多变、奇妙无穷的心灵,而教育者才真正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