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老前辈关于学习的经典语句,一句话道出学习的真谛。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再来回想一个场景:孔乙己在小酒馆中,给几个孩子得瑟,夸耀自己会写四种“茴”字。这个场景大家不陌生,以前我并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这么描述,当时还想知道这么多写法,不是可以证明他懂的多么?
今时今日的学习思考后,知道以前的认识很片面,学习知识仅知道那么几种写法只能是然并卵。
很多学科的考核都是对知识点的运用,只有彻底理解这些知识点,再去解题,才能巩固知识。学习不思考,等于就学了“茴”的四种写法,但是这四种写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就不知道了,根本就想不起来,因为没有经过思考,为学知识而学知识,并没有思考和观察到知识点的规律及其用途。
这样的过程必然导致填空做起来很容易,碰到有变化的问答题就歇菜,脑中跟本就没那个意识,无论你怎么努力都白费,因为学习的方向错误。
最近在教七年级数学时,观察孩子们的反馈情况,就发现这样的问题,1+1都明白,也做了很多题,但凡稍微变换下方式就蒙了,平日拿点自信心瞬间被搞没了。这就是上课不求甚解,不会提出问题,写作业不走心应付差事的恶果。
针对这类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当我们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时,解决办法直至本质,也很简单,那就是详细书写每一步的运算步骤,并问自己这一步为什么这样写?有没有其他解决途径?这里用到了什么知识点?
同时每天总结当天学习的内容。
附上茴字的四种写法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