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誉安 Day17@365日更营
我的老家在辽宁。现在已经被街知巷闻的小品段子:“你瞅啥?瞅你咋滴?”。已经成为了一种“标签”,贴在了每一个东北人的身上。我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今天的日更就想通过这个“你瞅啥”来说道说道跟专注有关的话题。
先说前言。今天在日更营中的大咖廖金分享了他自己如何进入快车道的故事。其中重点强调的就是“专注”两个字。
就像“你瞅啥”这三个字的出现的前提一样,往往铺垫都是“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那么为什么说话的人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呢?还不是因为问话的人时刻都在“关注”自己的内心。
所谓的一种“面子情节”。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情节的厚重-酒桌上。“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吐血”不仅仅只是口号,更多的也是行动的指南。
背后的逻辑,根源恐怕还在于“人情社会”的运转模式。这样也就不难推导出来“你瞅啥”这句话,在脱口而出者大脑内部的“装填”流程。
1、舆论氛围。“我”周围的局部社会环境“关注”在谁认识的人多,大家都跟他能够客气。
2、自我聚焦。所以“我”就特别“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3、猜疑链。从1和2对于“我”心态的形成,又导致了“我”在跟“你”擦肩而过的时候,敏锐的捕捉到了“你”和“我”眼神交错之时多出来的那么0.1秒的延长。自然是按照“我”的心理尺度衡量下来的。
按照大刘《三体》中的“猜疑链”理论。大到宇宙尺度都先假设对方是“敌人”。更何况在个人的这个小尺度范围。
接下来的情节,其实不往往像沈腾或者宋小宝他们表演的那种发展,对方以“瞅你咋地”回复了后就是全武行了。实际的情节发展其实会经过一系列的“敌我识别”过程来决定。当然,这是另外一些系列了。先挖个坑,填不填再说。
回到今天的主题,“你瞅啥”可以妥妥地算作专注力的反例。当我们想要聚焦在个人的成长上时,“广度”和“深度”的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灵魂拷问就又浮出水面了。
以我偏见。
若你幼儿园成名,早早就了解到了自己可以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那么恭喜你,你是“天选之人”,“祖师爷尚饭”,“文曲星降世”,乃“母胎觉醒”之人。那么自然就考虑“深度”该如何更深的问题了。“广度”么,完全可以作为解闷消遣。
若你像我一样,属于那种“大多数”。那么其实按照既定的社会人设,往往都是从“广度”起步。进一步说,忽然某个岁数的某一天的某时某刻。一个偶然的事件,就很莫名其妙的触动了某个神经元,或者心底的某处。想要去寻找一个叫做“自我”的答案。那么,没准我们就可以一块聊聊关于“深度”的话题了。
我在现实中苦苦没有找到的答案,我曾经在网络上的星座占卜塔罗命理也没有寻得的解说,可能正在通过几个靠谱的社群和里面同频的大家在接近着只有一个的“真香”。
晚安,昨天的我。
你好,明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