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天小坚持之Day10。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一本还挺有意境的书名,翻译成中文,成了《自卑与超越》……
没有哪个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
自卑和超越,这确实是,作者阿德勒在这本书的核心概念。
阿德勒提出了一个『人格』的概念,和今天说的「三观」有点类似,在这被总结成4个方面,世界观,伦理观,理想自我和自我评价。
而所谓核心要讲的自卑感,就是当「自我评价」低于「理想自我」的时候,就会产生。比如,一个人的理想自我,是:能够结婚,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这个理想一旦实现,他就会产生满意度很高的自我评价。
再比如,有一个互联网大佬,花了十几年时间让公司成功上市,融资了几十亿。可能别人眼中,他已经非常成功。但他自己还是有很强的挫败感,因为他心中的理想自我,应该能融资上千亿,影响力更大。
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你可能是某个领域的领袖人物,但很可能会在其他很多领域有不如理想中的自卑感。
阿德勒也试图从一个人的生命旅途探讨自卑的起源。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阿德勒有一个很奇怪的观点,他认为:在人4-5岁时,『人格』(即对待生活的方式)就基本形成,成年之后得到强化,很难彻底改变。颇有点俗语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意味。
但其实阿德勒也提到,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这段经历的意义。同一段相似的经历,比如身体残疾的经历,可能让一个人逃避生活,也可能让另一个人超越自我。而这种解读和赋予意义的能力和方式,是我们一点点在后天习得的。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如此迷人。你不曾认真思考过的「下意识」,都可能成为你当前困局的命门。找专业的心理医生,或是自己学习心理学,都是能帮助你认识到这一点,去调整思维模式。
直面自卑,也是少有人走的路
1. 解决问题的直接补偿
有一个姑娘上大一的时候,发现自己不敢公开演讲,这让她感到自卑。她的想法是“越是不行,越要练习”。她开始参加各种演讲比赛,从院系到学校,最后到省级比赛,这样一步一步,她克服了自己对演讲的自卑和恐惧。
所谓「在A点自卑,在A点补偿」的做法,是一种货真价实的补偿。
对于某一件硬技能,亲测,这是种很有效的方式。而是更自然的是,你会克服自卑后,发现更多可能性,也得到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
2. 换种形式的间接补偿
有一个男孩子,天生身体不够强壮,不能够像他哥哥一样,成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成为全家人关注的焦点,获得优越感。为了获得家里人同等的关注,他下定决心努力练习自己有点天赋的架子鼓,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鼓手,有了很高水平的优越感,达成了心理补偿。
所谓「在A点自卑,在B点补偿」的做法,方式不同,但都达成了弥补最初自卑起源的目的。
3. 以假乱真的虚假补偿
但是,以上两种补偿,都是少有人走的路,因为这种方式难,也不太容易快速获得补偿。这就产生了一种更普遍的虚假补偿方法。
比如,在做一份很没有成就感的工作,每天上班都像上坟。但是如果生病,就可以请假不去公司。可能只是受了一点着凉,但感冒发烧会更容易发生。因为生命就可以请假不去公司。从这个角度上讲,生命是对情绪的自我保护对策。
把自己编织到社会这张巨大而无形的渔网里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是值得赞赏的。但是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去面对和解决每一个问题。生活总是给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选择回避。但是阿德勒指出,人生三大课题,是我们没办法回避的,这就是工作、社交和婚恋。
阿德勒提出了一个很形象的解决思路:把自己编织到社会这张巨大而无形的渔网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变成一个有用的节点,连接这个渔网,同时让这个渔网更坚固。
具体,在工作,社交和婚恋,这三个维度上,你会怎么做~?
(强行卖关子)建议你思考自己的答案,再对照着书里阿德勒举的例子,看是不是有启发呦~
我的28天听书专题
28天每天听本书,不止步于听,日更28天听书感想,写下自己的思考。
两个目的:
1是为着给自己持续练着写东西,想写
2是实践一把,在线教育里,知识付费+刻意思考+输出,才是真正带动输入
期待关注,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