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被碳酸饮料刺激得太久的味蕾逐渐接受了香茗的甘润悠柔。也许是味觉趋向成熟的进化,又或许是步入了遇稳则安的年纪,与茶为伴之后的心境也愈发淡泊:心随流水惹香茗,身似闲云捕茶韵。独爱茶之意境,观似氤氲无形,品之馥郁齿清。
闲时一壶清茶,倚坐几案明台,任碧叶在热汤中舒张缱绻、沉沦起浮,观其形似有法华之洁,汲其韵更胜天籁之音。轻呷细品,则如游龙纳珠,柔香悠长,使人忘却丝竹乱耳,案牍劳形的凡尘琐事,仿佛拥有遗世而独立般的魔力。
茶藏深山,承珠露而成长,沐日月而茁壮,吮朝阳而开蕊,浴雨露而涤身,集山川江河之精,拥天地乾坤之气。儒家教导后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对待香茗时,儒家的士大夫们将这种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表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山林之物用山泉之水而化之,方能保持其原始的美感,这是士大夫们追求茶道的最高境界。当初生的山泉裹着清悠的茶汤不断撞击着味蕾时,才会有天人合一,千万殊途归于一道的快感。
然而我等凡夫,且不得茶道要领,每每煮茶过之,茶汤或浓或淡、亦苦亦涩,便以为这就是茶本身的味道。不过《诗经·邶风·谷风》有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方知茶的滋味是苦中有甘,茶的苦涩本身就是生活的味道,这便是茶引起了人心的共鸣,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原因。但是执着于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苦涩也成了饮茶大忌,祛苦褪涩是茶道中永恒的话题。煮一盅清茶,无论是鲸吞牛饮,抑或慢尝细品,皆可得其中之雅趣,色有浓淡之分,味有深浅之别,道法自然,饮中至纯,是自然中最本质的佳品。
一盅清茶下腹,齿颊余香间,是对生活意境的感悟,作为日本茶道精神之一的“寂”便是如此。灵味宜幽寂,得与幽人言,夏日啜茗时,香韵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