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3)的第二章《最佳状态的老师》。
当教室里出现危机时,将所有图书馆里全部的书加起来也不会有用,所有的讲座和培训课程都没有价值,在这种现实的时刻,只有技巧才能救命。理论上,我们已经知道了好的教育是什么。我们知道所有的概念。不幸的是,一个老师不能仅仅靠概念来教育孩子,即使老师相信民主、爱、尊重、接受个体差异和个人的独特性,孩子们还是会不断的出现问题。
我们需要具体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处理时刻都发生的事情——令人烦恼的小事,日常的冲突和突然的危机,所有这些情景都需要有益而切实可行的反应。教师的回应会造成至关重要的后果,决定着孩子们是顺从还是反抗,是满意还是争执,是做出弥补还是伺机报复。它对孩子们的行为和品质会有或好或坏的影响。这些情感生活的事实决定着教与学能否进行最好的情况,是老师们认识到了这个核心真理:学习总是现在时的,而且总是个性化的。
我们需要一个适度的目标。最好的老师显示了一个共同的取向:他们不相信训话的力量,他们既不布道,也不进行道德说教,他们不会激起孩子的内疚感,也不要求承诺他们不会深究效果不端行为的根源,也不探究教室里出现的小插曲原因。他们不会满脑子都是孩子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他们只处理现在的事情,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一个苦恼孩子的当下。正如一个老师所说,我以前常常关注于事情的未来发展,现在我有了一个更适度的目标,关注现在的心情和主要的需求。我想在我的教室里体现时时刻刻的人性,而不是遥远的乌托邦。”
实际上,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想和孩子更好的沟通,共同教育好孩子,不仅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就像有的父母,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
与多家长相反的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所以,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
作为老师也是一样。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不能只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更应该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注重孩子的感受,以及事情处理后产生的效果。当孩子出现了问题,首先关注孩子的感受,占到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考虑到孩子当下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去追究问题的根源和未来将发生什么。和善的语言,亲切的态度,让孩子的内心平静下来,产生共情,这样的教育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