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尚希说:妈妈,有点紧张,有不想上学的感觉。
我困的睁不开眼,迷迷糊糊说了一句:你们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呆的太舒服了,所以都不喜欢上学了。其实严师出高徒,有人对你们严格一点,也是好事儿。
结果尚希问我:你怎么理解严师出高徒呢?一句话把我问醒了。
我竟一时无语,只好反问她说:那你怎么看这句话?
她说:妈妈我觉得,严师,是严格的老师,或者说,对学习要求一丝不苟的老师,但是并不是随便发脾气,大声吼叫,经常愤怒就是严师。说实话我们老师发脾气,我还是挺害怕的,我也不觉得这样就能学习更好了。
这个问题,我还真没认真考虑过。但是很显然,她说的对。
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说,严师出高徒,老师也是为了你好。可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其实想想,中国古语中,很多有意义的话,传到今天都已经变了味道了,都被现代人的理解扭曲了。
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中,人不为己的“为”字其实并不念4声,而是2声,是“修养,修为”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注重修养的话,很难在天地间立足。这句话真的是被人误会了千年。
这句话原句其实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意思是心胸狭窄、缺乏度量的人,就不配作丈夫和君子。这里的“丈夫”,是指有远见卓识、胸怀宽广的“大丈夫”之意,“度”就是度量、气度的意思。其本意有如“宰相肚里可撑船”一词的意思,是培养人们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
比如“无尖不成商”被误解为“无奸不成商”。“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在那个时代,不能敦厚到这种程度的,就被公认为不够资格当商人。后来由于人们道德素质的下降,“无尖不成商”慢慢就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我们往往不经深度思考就搬来所谓的古语教育他人,试图用道理说服别人听话,按照我们的想法行事。可是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人其实都是靠感觉来做决定的。一件事让他感觉非常好,那么下次还愿意去做,一件事感觉很糟糕,就逃的远远的。趋利避害,趋乐避苦是每个人的天性。
这种身体的,感觉的,潜意识的记忆是特别有意思的。
我记得听李中莹老师讲过苹果汁和橙汁的故事。说一个人爱喝苹果汁,你问为啥爱喝苹果汁,通常得到的回答会是,因为好喝啊,味道好啊!可是橙汁味道也不错啊,为啥不爱喝呢?
事实是,很可能,小时候有一次,爸爸抱着你出去玩,特别开心的时候,爸爸买了一瓶苹果汁给你喝,你当时那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和苹果汁就这样融为一体了,于是你觉得苹果汁好好喝啊。
又有一次,你在地上玩泥巴,被妈妈看到了,妈妈生气的拍拍你的小手说:看,弄得这么脏,多不卫生。别玩这些东西,走,给你喝个橙汁补充一下维生素。
于是孩子被批评的感觉和橙汁联系在一起了,喝起来的感觉就没有那么快乐的味道了。所以就不太喜欢橙汁。
所谓的人的理智,其实是跟感觉分不开的。人的感觉,就是这么简单容易的可以联系上生活的一切事物。
我被尚希问的清醒了,坐起来想了想,她一定是又有什么困难,觉得上学会不安全了。于是我就问她:说吧,什么事情让你紧张了?
她也说不出什么事,我就帮她猜了。作业写的不对?不是。考试没考好?不是。今天有测验?不是。是啊,也不应该是这些事,那是什么事情呢?你想出一个事儿来,让我帮忙吧。看看我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
尚希想了想说:老师发了一张A4纸,上面都是打印的古诗,每天早上读的,其实我早都背下来了,不需要那张纸了。可是我还是有点担心,我找不到了,老师会不会说我。
你早说,我就帮你打印一份就是了。我们的原则就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猜老师会怎样,那的多累啊!多提心吊胆的啊,怪不得你会紧张呢,要是我,我也紧张啊。
我们在群里问了一下谁可以方便拍个照片。然后帮她打印出来了。
搞定之后,尚希大大的喘了一口气。说:哎呀,我突然觉得放松了好多,一下子就轻松了。
我说,那么这件事,你学到了什么呢?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有事赶紧求助老妈!
很好,赶紧收拾书包上学……
谁说学了心理学生活就一定会一帆风顺了呢?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生活永远都这么无常,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发生一件让你措手不及的事情。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关注感受,关注这个人。别讲什么大道理,大道理都留在学校里学习的足够多了。关注感受,理解需求,满足这份需求,事情自然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