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行业不好做,培训班学生家长不好当。
曾经说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小区老张,立志孩子要提前过上双语人生,今年也把孩子从某个高端英文培训机构,转到了价格相对低廉的纯中教机构。
更不用说,还有一大批在家放全英文动画,不考虑培训班的家长了。
机构一年年在涨价,还天天吼穷吼压力大;
家长学费越交越勤,还说性价比越来越不行。
但是呢,也别怨谁了,吵架的时候不能单方面批斗,要双方反省。当下教育行业,完全是家长和机构一起“造就”的共输局面。
其中最大的几个问题,主要是来自机构过度的运营和家长过度的期待值。
校区因为软硬成本的压力,运营方面很容易出现以下几种不合理的操作——
前期 销售的过度承诺
我家课程非常专业,孩子能够一年基础语感,两年听说流利,三年谈天说地;
绝口不提自己一个中国人学了二十多年语文,微信朋友圈的文案都编不下去。
学英语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
当然了,任何科目学好了都是有自信滴!
我们的英文课程,不光可以提升语言水平,还包括领导力培养等素质教育。
一周就来那么点儿时间,能把语言内容完成就不错了,课程弄得和大杂烩一样,到底哪个才是教学目标?
而且素质教育这种事,不是老师,家长,社会其他人几个方面以身作则,孩子耳濡目染就可以培养的吗?小时候的思想品德课,语文老师经常过来占,也没见大家品德不好啊?
0-3岁是语言的关键期,一定要抓住。动不动拿ABC举例,仿佛不早点学,这辈子就学不好英语一样。
没错,好的教学方法,好的老师,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帮助孩子抓住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但哪些机构是认真在做语言呢?
报名过后,过度服务也是让老师们叫苦不迭,家长哭笑不得的现象。
不觉得很多机构服务很到位吗?
因为只走效果这条路,不好走啊!
本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精神,平时的家校沟通特别密集。
老师负责上课,顾问兼顾一些售后,助教反馈学习情况,学管师要打跟踪电话,没有照做的员工当月都要扣钱,学校也是很拼。
动不动家长就接到夺命call,每个月问您有空吗?想给你打个电话反馈一下学习情况。最后不忘来一句,如果满意的话,麻烦您多推荐学生来我们这里上课哦。
孩子的学习情况,微信群里有、私信有、还要两个老师电话跟踪,这无微不至的服务,有考虑到我们这些报了多个培训班的家长吗?
我们一个月得接多少个回访电话啊!给条活路吧!
大部分家长其实没那么强控制欲,针对个别对孩子学习抓得细的家长,服务可以做全一些,但对于有工作在身,或者对校区信赖度很高的家长,阶段性有个客观的测评和时不时有代表性的反馈就很不错了。
老师打个电话过来,我也不好意思不接。接了,发现老师说的点我早就知道,还不如不接呢。
每个月电话里的转介绍和续费暗示,还不是重点。
重点是,总拿我们这些家长当矿山,使劲挖掘啊!
报名的时候说这么贵的学费不仅仅有课程,还有各种福利。
后面才发现所有的福利,背后都有目的——
公开课邀请家长,看完要填写反馈表,探明续费意向方便跟踪。
偶尔跨领域的体验项目,一看原来是和隔壁机构联合举办,英文学校一分钱不出,把我们这些学员当资源置换给其它机构;
免费的英文活动,要邀请新同学参加,推动转介绍,拉动续费,
送的小礼物,要连续发21天朋友圈才能领,我微商做得也没有打卡勤啊!
还是那句话,我给孩子报了很多培训班,现在个个都这么搞。我作为家长,舞蹈要打卡,绘本要打卡,作文要集赞,跆拳道还要上网给好评。
我很累。
更累的是,最后领到的礼物,原来成本才几块钱。
还不如做微商啊!
其实反思一下,家长也有很多问题,我身边的家长自己的角色还没弄清楚,就忙着报培训班了。
极端1,过度依赖培训机构,过早放手。
基于销售的过度承诺,很多家长真的以为自己可以把这个机构顺便当托儿所,什么都不用管。还有的以为教学效果就是给钱包过。外语是个日积月累的东西,指望当堂课马上记住,除非只教几个单词。本来就没有语言环境了,父母也不说英语,课后的练习还不做,真的非常浪费学费。尤其是,太指望培训机构老师做到监督工作。要知道,你交的学费,会给到房租水电行政人力,只有一部分会真正给到你家孩子的直接服务者——老师。这就造成了,其实一堂课一百多,老师最多只能给你提供几十块钱的服务,课前要备课,课中要上课,你还指望课后做什么?
课后服务还很周到的老师,都是有情怀的老师。而不周到的老师,可能是待遇也不周到。
极端2,过度质疑,对机构充满不信任。
机构要赚钱是事实,部分机构不好好上课是事实。
所以前期要考察好再报名,报名,等于把孩子放心交给这个机构。
可是有些家长非常不信任机构,却还要报班。
不能来接送,也要助教拍摄视频。可十分钟的小视频又能看出什么呢,孩子和老师上课也觉得不自在啊。
下课后马上考孩子,孩子想不起来马上质问老师是不是没教好,家长问问题的口音、语境孩子适应了吗?
每节课课后都要和老师沟通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要老师多给一些关注。那别的孩子呢?
一般共性,就是一胎家长,相比二胎家长,会更频繁地追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一旦有经验了,就知道,检测是有必要的,但不是时时刻刻,而是分阶段性,看平均值。
就像减肥时的体重,不是天天称,而是隔一段时间称;偶尔重点儿别焦虑,偶尔轻点儿别得意,只要是一个大体上乐观的走势就是有效果。不要天天绷紧一根线,动不动重了就怪衣服,怪称。
还有的家长,属于既不依赖,也不焦虑型,而是全凭孩子选择,快乐教育。
出去玩,不来上课了;
看亲戚,不来上课了;
孩子起不来,不来上课了;
妈妈出差,没人接送,不来上课了
……
我见过的崇尚快乐教育的家长,十个里面有九个,并没有理解到“快乐教育”的意义。
他们只是觉得,学习太磨灭天性,小孩子要有快乐的童年。
人,天性之一,就是学习的欲望。
我同意,枯燥的学习,特别是需要反复练习的领域(语言,乐器,手工,etc.),就算启蒙再有趣,后期的练习也是重复而单调的。
和老师吃着火锅唱着歌就能把一首钢琴曲弹好的学生,反正我是没见过。
但是,——
人,可以通过练习,到达某个阶段,产生成就感,进而产生自信,越学越有成就感。
如果不追求学习的效果,而让孩子爱上学习的过程,也不错。
另外 ,很多口口声声要快乐教育的家长,其实只是想延迟孩子努力的年龄。
国内竞争这么大,家长目的性都很强,要玩这个游戏只能按照这个规则。
否则就送到适合孩子个性的土壤,比如注重素质教育和孩子心智成长的学校,而非成绩的普通学校。
又不出国,又希望孩子快快乐乐学好,
一二年级给老师请假,
五六年级让老师送孩子上四七九,
最后说机构课都没上几次,老师教了没效果。
拿出考勤表,又怪学管老师不提醒。
这样的快乐教育,对老师来说,比功利的教育更难满足。
还是更功利一些吧。